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市级部门 > 市发展和改革局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索引号: 113310210026874082/2012-05990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日期: 2012-01-02
公开方式: 公开范围: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文件编号:

玉环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信息来源: 市发改局 发布时间:2012-01-02 09:46 浏览次数:

来源:市发改局
发布时间:2012-01-02 09:46


玉政发〔201132

 

玉环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玉环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玉环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三月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宏观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发展要求与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蓝图

第三章  功能区划与空间布局

第一节  突出主体功能区划

第二节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第四章  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加快滨海城市建设

第二节  完善城乡节点建设

第三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沿海产业带布局与建设

第一节 构建沿海产业带开发布局

第二节  加大港口开发力度

第三节  加大对台开发开放试点

第四节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第六章  现代产业体系与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二节  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  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第七章  基础设施谋划与建设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网

第二节  构筑能源设施网

第三节  构筑高速信息网

第四节  构筑水务设施网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提升

第一节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第三节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节  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第九章  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

第二节  促进科技文化繁荣

第三节  努力改善卫生和体育事业

第十章  和谐玉环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

第三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

第一节  深化改革创新

第二节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第三节  加强区域合作

第十二章  规划保障措施与管理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第二节  增强规划资源保障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第四节  推进规划项目建设




《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共玉环县委关于制定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述玉环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纲要》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规划,是各级各部门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宏观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政策调控以及台风、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发展目标基本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县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从2005年的148.53亿元、37431元增加到2010年的308.21亿元、73892元,分别年均增长13.4%12.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8.01亿元、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4亿元、18.25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7.4%19.5%2010年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列第25位。

——基础设施强势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交通一体化大力推进,“五纵四连三干线”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区域交通状况明显改观。大麦屿港区获国务院批准对外国籍船舶扩大开放,实现对台常态化直航。供电一体化得到推进,电力主网架建设实现适度超前,电力供应从末端变为源头。供水一体化显著推进,县外引水工程全面完成,长期制约玉环发展的用水瓶颈得以破解。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玉环新城建设启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楚门镇被列为全省培育小城市试点镇,沙门镇被列为第二批省级中心镇,城乡节点建设效果明显,主城区改造持续推进,城乡布局更趋合理。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9年玉环县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县(市)第8位、全市第1位。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以建设生态县、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和“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为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继续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明显减少。“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811”环保新三年行动深入开展,规模以上企业废水达标整治完成,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总数居全市第一。

——民生社会更趋和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22220元、8621元增加到2010年的32930元、14161元,分别年均增长8.2%10.43%。坚持把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改善,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出行难”等难题有效缓解。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入,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和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投资管理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扎实推进。牵头组织环乐清湾四县市(玉环县、乐清市、温岭市、洞头县)区域合作,正式签署《环乐清湾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推动一体发展。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

基数

2010

预期目标

2009

完成情况

2010

完成情况

完成否

指标

属性

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148.53

267

243.3

308.21

已完成

预期性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2.19

12

16.4

19.79

已完成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91.96

162

151.9

196.73

已完成

预期性

其中:工业增加值

亿元

85.04

150

143.2

188.16

已完成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44.38

93

75

91.69

未完成

预期性

三次产业比重

8.2 :61.9:29.9调为4.5:60.7:34.8

6.7462.4330.83

6.4263.8329.75

未完成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37431

64860

59287

73892

已完成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7.16

78

68.9

75.66

未完成

预期性

自营出口

亿美元

8.86

33

19.6

27.39

未完成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8.01

33.2

37

40.14

已完成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5

13.8

16.6

18.25

已完成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合计)

亿元

230.13

580

311.8(四年累计)

385.9

未完成

预期性

城市化水平

56.39

65

64

65

已完成

预期性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82.3

86

89.12

90

已完成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220

32600

28454

32930

已完成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621

11500

12192

14161

已完成

预期性

住房成套率

70.56

80

81.6

82.3

已完成

预期性

社会保障覆盖率

69.22

75

56.56

57.6

未完成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79.09

90

99

99.3

已完成

约束性

低收入家庭所占比例

6

2

3.6

3.5

未完成

约束性

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

47.94

46

44

43

已完成

约束性

基尼系数

/

0.35

<0.35

0.343

0.33

已完成

预期性

文娱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

15.04

19

20.2

21.3

已完成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6

<4.0

3.7

3.7

已完成

约束性

年末户籍总人口

万人

39.86

41.2

41.5

41.9

已完成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6.85

< 6.5

5.56

6

已完成

预期性

科技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1.8

4.2

1.36

1.38

未完成

预期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

7.75

10

10.2

10.3

已完成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2.8

40

43.26

45.6

已完成

预期性

每千人执业医生数

1. 5

1.7

1.88

1.9

已完成

约束性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60

90

64.3

65.6

未完成

约束性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0669

0.057

0.0648

0.0602

未完成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47

50

42.1

44.5

未完成

预期性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5.37

8

8.9

8.97

已完成

约束性

工业三废治理率

78.1

95

95.2

95.6

已完成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36

60

45.42

46.4

未完成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

90

99.4

99.6

已完成

约束性

注:生产总值等指标绝对值为当年价;预期性指标:是指凝聚了人民意愿的政府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一定的实现幅度。约束性指标:是指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是对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图的指标,政府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来确保实现。

同时,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对外交通设施制约日益显现;工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现代服务业总量偏低;社会公共服务任务重;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发展中予以缓解和克服。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放眼国际:全球发展正步入“后危机时代”,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以发展低碳经济为重心的绿色产业革命蓄势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加快形成。因此,“十二五”时期,玉环将面临绿色产业革命加快兴起、制造业竞争更加激烈、多边贸易纠纷加剧的外部环境,这既增加了玉环经济发展的挑战和困难,又为玉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纵观国内:“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国家将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长三角一体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都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既为玉环发挥自身的滩涂围垦空间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契机,也对玉环全面融入长三角、联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及打造温台沿海重要节点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顾省市: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战略。构筑产业发展大平台,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着力培育发展汽车制造、造船、临港石化、钢铁和新兴海洋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将成为我省“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已上升为省级战略并有望进入国家战略的大框架。“十二五”时期,台州将强势推进沿海开发,全面迈向滨海时代。所有这些既为玉环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大港口、建设大平台、集聚大产业提供良好契机,也对要素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立足本地:十二五时期,玉环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和科学发展期:

——交通区位蜕变期。“十二五”时期,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乐清湾跨海大桥建成、对台客货轮直航常态化、漩门二期(玉环新城)建设推进、漩门三期成功围垦和环乐清湾区域合作深入开展,玉环将改变陆地边缘、省道末端的区位状况,拉近温台都市圈的距离,融入对台经济合作,提升玉环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交通区位优势。

——港口开发加速期。大麦屿港是玉环县最重要的资源禀赋之一,是长三角地区距台湾最近的一类口岸。随着大麦屿港区升格为一类口岸、对台直航常态化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十二五时期,玉环将加速港口开发、完善港口功能,着力打造港口物流新平台,实现港城互动,升级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对港口物流的支撑。

——转型升级攻坚期。当前玉环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管理薄弱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这就预示着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玉环现有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面临较大调整,这就需要更大的决心、更多的努力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管理转型。

——城市化进程扩张期。“十二五”时期,随着沿海产业带开发的加快实施和漩门二、三期围垦区建设的推进,玉环将加速从“本岛时代”向“环漩门湾时代”的历史跨越;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的建设和大麦屿一类口岸的加快推进,玉环的区域门户地位将不断凸现,玉环将迎来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市服务功能完善的重要契机。

——民生改善关键期。随着我县经济转型的加快和居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十二五”时期,需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强化民主法治建设,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加快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改革发展。

第二章  发展要求与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打造城市化、工业化和港口物流三大平台这条主线,努力在空间布局、创新转型、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等六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在2015年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为把玉环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强县、区域物流海港和生态宜居海岛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时期,我县必须把握以下战略重点:

——以优化布局为重要依托。按照沿海开发的总体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强化集聚、科学、协调的发展原则,加强港口集疏运网络,构建“外快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统筹推进主城区和玉环新城一体发展,初步形成“一城、两翼、两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以创新转型为引导方向。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围绕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推进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构建符合玉环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基础建设为硬件支撑。围绕玉环新城建设和沿海开发,进一步加快对外交通网络建设和县域内部联系通道建设,构筑“五纵四连三干线”的县域交通路网。同时,围绕区域物流海港建设,加强环乐清湾区域交流合作,推进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港区功能,提高大麦屿港综合服务能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加速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生态文明为环境保障。依托海岛海洋和产业内在特征,不断优化玉环生态环境,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海岛。

——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民营经济体制。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和区域协作,加快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着力推进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之间的区域协作,谋求联动发展。

第二节  发展蓝图

一、发展定位

——先进制造强县。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以做强优势为核心目标,突出传统产业的创新,巩固九大“国字号”生产基地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产品、技术和品牌创新等方面的持续提升能力。实行“双轨转型”战略和“双园集聚”方式,优化工业空间布局,通过创新驱动、投资拉动、大项目带动,推进产业、企业、市场、产品四个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制造业的发展内涵和水平,进而将玉环建设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区域物流海港。按照建设长三角南翼重要海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要求,积极参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合作,发展为面向长三角南翼以及中部(赣皖)地区的腹地喂给港;发挥对台直航和集装箱运输优势,加强与台湾大型港口合作,利用其国际航线优势拓展内陆腹地;打造温台地区重要港口和物流节点,承担内外物资进出、中转运输职能,全方位参与温台地区物流、产业以及城市的发展与协作。

——生态宜居海岛。通过海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整合、优化以及海岛文化的提炼、提升、展现,凸显海岛城市特色,重点发展海岛旅游;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突出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品位提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推进城乡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将玉环建成服务功能完善、创业生活适宜、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海岛。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全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力争突破65亿元和30亿元。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产增加值比重达35%左右;推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0%左右。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全社会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专利授权量比十一五增加5%,信息化覆盖率达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以上。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化水平达68%左右。玉环新城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形态基本成型。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深化清洁家园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社区生产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村非农化进程加快。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到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2万元大关。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0.250.35以内。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率达6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45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95%。持续推进交通、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居住、养老等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协调发展跨入新阶段。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按期完成节能减排硬性任务,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5%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实现资源、环境和人口更加协调发展。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治安形势持续好转,民主法制意识深入人心,公共安全水平日益提高。

三、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发展要求,与省、市《规划纲要》相衔接,从结构优化、创新发展、资源和环境及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四个方面分预期性、约束性两类设定目标体系。预期性目标是体现了政府战略意图、通过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约束性目标是体现了政府公共职责和工作要求、并确保实现的目标。

专栏2    玉环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2010

2015

年均增长

%

属性

结构优化

全县生产总值(亿元)

308.21

474.22

9左右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73892

111108.2

8.5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9.59

47.66

10

预期性

出口总额(亿美元)

27.39

45

10

预期性

城市化率(%

65

68

0.6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29.75

35

1.05

预期性

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1.41

3

0.32

预期性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1.72

4

2.28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2

13.8

1.6年]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5.6

50

4.4

预期性

资源和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亩)

14.16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5383

 

[—17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

化学需氧量

 

 

[—12.1

约束性

氨氮

 

 

[—13.7

约束性

二氧化硫

 

 

[—11.0

约束性

氮氧化物

 

 

[—5.0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28.5

30

1.05

约束性

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人)

5243

[25000]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4

<4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2930

48385

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4161

21788

9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2.3:1

2.22:1

-0.7

预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6

约束性

人均期望寿命(年)

76

78

0.4

预期性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1.7

25.8

约束性

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8.6

41

约束性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23

0.13

-10

约束性

注:(1)全县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用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计算;(3)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指标2010年数值按城镇职工、新农合和儿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总和计算;(4)[]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5)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第三章  功能区划与空间布局

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形成“一城、两翼、两区”的县域空间架构。

第一节  突出主体功能区

以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大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开发引导措施。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开发程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且建设用地比例较高的区域,包括玉城、坎门、大麦屿街道建成区及其延伸区域、汽摩工业功能区和机电工业功能区、芦浦镇建成区、楚门镇西部区域和清港镇南部区域,总面积为70.4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3.99%。这类区域要以集约发展、提高发展水平为主,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化区域的服务功能。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包括玉环新城区域、漩门三期围垦区、大麦屿街道港口区部分、滨港工业城、干江工业功能区、龙溪工业功能区和海山乡部分区域,总面积为84.5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77%。这类区域要以加快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为主,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水平。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不宜大量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包括玉环本岛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楚门半岛低山丘陵地带、清港镇中西部低洼地带(漩门湾现代农业综合区)、漩门二期湿地公园及生态农业园、乐清湾沿海其他岛屿、东部沿海岛屿(鸡山、大鹿山、小鹿山和洋屿岛等岛屿)和东部近海岛屿(披山岛、上浪垱岛、下浪垱岛、大洞精岛及小洞精岛等岛屿)、大鹿岛森林公园,总面积为316.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89%。这类区域要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包括芳杜水库、里墩-横培里-玉潭水库、龙溪水库、小闾水库、双庙水库、里岙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5%。这类区域要依据相关的法规和规定,进行严格的空间管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人口流入,鼓励企业和居住人口迁出,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维护生态系统和功能的完整性。

专栏3    实施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

 

产业政策

人口政策

资源环境政策

公共投资导向

优化开发区域

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一般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控制人口快速扩张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控制建设用地增量

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投入,提高配套能力

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建设

提升人口的集聚水平

控制环境污染,适当扩大建设用地增量

以科学规划为向导,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限制开发区域

适度发展生态型产业

加快人口向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转移,加强人口转业、就业培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实行适度生态补偿,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各类产业开发

加大人口转移力度

强制性保护,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加大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修复力度

第二节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坚持空间集聚、合理布局、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港口集疏运网络,增加县域南北、东西的交通联系,初步形成“一城、两翼、两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一城

“一城”是指主城区和玉环新城的融合体,是城市功能集聚、重点建设的综合发展区。

玉城:是南部公共中心所在地,通过拉大城市框架、加大城区改造和提升,利用泽坎线、双港路和绕城公路等主轴,以环城、李家、塘垟等为重点区域,向南拓展与坎门相向融合发展,向北实施城北和黄泥坎等区域开发,把现有的行政、商业、文化等部分城市功能进行疏解,逐步发展成为以居住、商业、文化为主的港南城市综合区。

坎门:是玉环南部城镇中心,通过向北拓展与玉城接壤、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利用泽坎线、双港路和绕城公路等主轴,以水龙、双龙、解放塘等为重点区域,向北拓展与玉城相向融合发展,做强汽摩配产业,积极发展以坎门老城、渔港和海岛风貌为特色的旅游功能区,逐步成为玉环渔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生产居住中心。

大麦屿(城镇区域):是玉环港口开发开放中心,依托陈屿隧道、苏泊尔陈屿隧道和环岛南路等发展主轴,分别与玉城、坎门接壤并与港区实现联动发展,成为玉环县一类口岸“涉外”中心、区域性商贸居住中心、金属制品和电器机械及眼镜配件产业集聚区。

经济开发区(玉环新城):是玉环城市化新平台,通过发挥漩门二期和三期垦区的空间优势,把玉环新城打造成为浙东南富有海洋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城市物流基地、优美宜居住宅区等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核心片区,初步预定漩门三期为未来中心城区延伸和拓展区域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区。

楚门:围绕“省级小城市”培育目标,向北向西分别与清港、玉环新城相向融合发展,利用清港区位优势和玉环新城丰富的“空间优势”和“自然风光”优势,拓展成为实力更强、集聚力更大、吸纳人口劳动力更多、城市功能健全的现代小城市,成为吸纳周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区域中心。

清港:依托“玉环北大门”区位优势,与楚门镇、玉环新城相向融合发展,高质量打造高端休闲、生态旅游服务区;改造提升水暖阀门、家具等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医疗器械设备等新兴制造业,逐步成为港北城的北翼重镇。

芦浦:依托玉环新城建设机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品质,优化提升现有的医药包装工业功能区,改造提升药械包装产业,积极发展商业物流仓储与配送加工区,成为港北城的南翼重镇。

二、两翼

“两翼”主要指的是“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发的产业集聚区。东翼位于沙门、干江、龙溪的滨海产业带,西翼依托大麦屿港区形成的港口产业带。

1.东翼,即滨海产业带。通过高质量打造滨港工业城、干江工业功能区和龙溪工业功能区三个功能片区,使之成为玉环集中的工业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节点、玉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及新兴产业孵化培育的主平台。

2.西翼,即港口产业带。发挥大麦屿天然良港的独特优势,以建设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为突破口,重构海陆联动的贸易链和产业链,逐步成为温台沿海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港的集装箱运输支线港、矿石和原油及煤炭等大宗货物集散的中转港、对台湾往来的台贸港以及港口现代物流中心、跨区域(包括外资)企业及临港企业集中发展区。

三、两区

1.生态保护区。包括县域境内的丘陵、山地、滩涂、湿地、水库、海岛、林地等,承担全县的水源涵养、景观服务、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功能。功能区内着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保障基本农田,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污水排放,实施低密度开发。严格限制环境污染产业,适度发展海洋旅游、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对已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的区域实施抢救性保护和生态修复,使之成为玉环的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湿地等保护区。

2.海洋功能区。包括玉环周边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线,通过完善海洋服务功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承担生态保护、旅游观光、气候调节等功能。坎门港、鸡山、海山等地着重发展海水生态养殖、远洋渔业、休闲渔业、滨海旅游、海洋医药等海洋产业,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强化海洋生态功能修复,控制海洋环境污染,使之成为温台南翼重要的海洋经济带发展区域。

玉环县域空间布局图


 

 

 

 

 

 

 

 

第四章  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围绕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重点推进以玉环本岛为中心的港口城区和以玉环新城为中心的港湾城区联动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实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68%,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一节  加快滨海城市建设

强化南北互动发展。围绕建设主城区和玉环新城融合体的目标,统筹推进漩门二期和三期与港南城区和港北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依据玉环土地分布和山脉、水系走向等地质条件,“十二五”时期,在整体上形成“南北互动,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南北城区建设和开发要围绕滨海城市特色,敞开城市空间,疏导内在交通,缓解人口压力,与“海”为邻、为伴,与鸡山、海山等周边岛屿开发相得益彰,体现“海之韵”文化内涵。强势推进玉环新城建设,以规划为先导,以生态建设为依托,按照功能定位,布置居住、商业、办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服务等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公共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园、广场等城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其成为重要城市功能和生态宜居载体。加快主城区的改造提升,坚持生态宜居、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加快城中村改造、城北开发和混合区中工业企业的有序搬迁工作,在满足主城区金融、商贸、居住、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将部分城市功能向玉环新城转移。

改造提升港南城区。重点打造中心商业区、商务办公区、港口及商贸服务区、现代特色居住区和旧城综合开发区等五大功能片区建设,形成定位分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城市格局。中心商业区要加快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区有机更新,建设集大型商贸中心、餐饮娱乐中心、商业步行街、高档居住小区和综合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商业中心;商务办公区要形成以商务酒店、企业总部、公寓写字楼和商务服务设施为主的现代商务办公区;港口及商贸服务区要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及其相关服务业和生产生活资料的大中型专业市场;现代特色居住区要重点开发以海岛、滨海为特色的居住小区;旧城综合开发区要实施城市房屋连片拆迁改造工程,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以环境建设为核心,加快城区有机更新,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

加快建设港北城区。按照高起点、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突出强化生态,营造亮点,做优做美城市环境。加快完善城市公建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以完善交通、市政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集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区于一体的中高档商务休闲区和城市综合体,使玉环新城成为全县人口集聚的新家园、城市产业布局的新高地、环境提升的新平台。

第二节  完善城乡节点建设

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将推进城镇化和培育城市新产业结合起来,提升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辐射能力,发挥其统筹城乡的战略节点作用,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格局。

提升中心镇发展水平。楚门镇要抓住玉环新城建设的有利契机,充分依托区位优势,注重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商务办公、科教卫生、商贸流通、文化服务、房地产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功能完善的综合服务型小城市。沙门镇要依托滨港工业城,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发展。

大力培育中心村。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中心村发展,着力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特色明显”的中心村。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杠杆作用,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引导和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中心村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中心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到“十二五”末,全县共培育形成14个中心村。

积极引导农村人口、产业等各类资源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合理安排用地指标、重大项目、资金等各类资源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适当倾斜,建立完善中心镇和中心村培育和发展的投入保障、项目运作和民主管理等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中心镇和中心村特色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和集镇市政、商贸、居住、娱乐和社会服务设施,推动产业、人口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合理调整村庄结构,归并自然村、搬迁高山村、控制行政村、做大中心村。

第三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构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体系。充分利用全县职成教网络体系,鼓励民办职业学校、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企业与其它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整合提升县域培训机构和师资资源,打造一批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平台,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主体多元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体系。

加快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更好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对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调整办学布局、整合资源,深入开展技能型农业专门人才培养。

加强农村各类人员培训。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服务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塑造现代农村新风貌

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全面完成“一绿两清三整治”工作,全县农村普遍呈现村容美丽、村风和谐的崭新面貌。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衔接,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危旧房改造建设。探索开展农村小区化建设,提高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巩固和完善环境大整治成果,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格局。全力推进农村绿化,加强农村河沟池塘清淤保洁工作,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达标排放进程。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把农村住房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的综合平台,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改造、建设、保护和提升相结合,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创新体制、加强引导,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建设居住相对集聚、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现代宜居新社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共建共享“品质新农村”。

 

 

 

 

专栏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抓手

1.推广各类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2.“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

3.“城乡节点”培育和建设工程                 4.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综合改革

5.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                     6.连锁超市和放心店进驻乡村工程

7.农村(渔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程             8.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9.农民(渔民)综合社会保障工程               10.全覆盖、多领域的城乡统筹改革

第五章  沿海产业带布局与建设

紧紧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战略的机遇,大力谋划玉环沿海产业带空间布局与发展,争取我县对台开发开放被列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并积极组织实施。

第一节 构建沿海产业带开发布局

按照沿海开发战略要求,进一步整合沿海发展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知名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在发展框架上形成“一轴三核六片多点”的空间布局。

“聚力一轴”: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乐清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工程为发展主轴,依托九大“国字号”工业产业基础、“中国文旦之乡”和现有城镇化配套服务,优化空间布局,集聚创新要素。

“依托三核”:依托玉环新城、大麦屿港区和工业化新平台(重点为滨港工业城)三大核心区域的现有发展基础,强化服务功能,承担沿海产业带主要发展和建设任务。

“开发六片”:紧紧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战略的机遇,因势利导推进大麦屿港区及周边海域、坎门以及周边岛屿海域、鸡山以及周边岛屿海域、沙门干江海域、海山及周边岛屿海域、漩门二期和三期海域等六大片的区域开发开放和保护。

“整合多点”:针对我县工业经济和三产布局仍较分散的实际,对各个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工业功能区优化改造和整合提升。“十二五”时期,推进整合提升楚门和清港科技工业园、芦浦包装工业园、玉城机电工业园、干江工业园、龙溪阀门工业园等工业区块,明确发展导向,促进转型升级。

第二节  加大港口开发力度

一是强化发展导向。抓住对台直航常态化机制建设的良好契机,依托深水港口优势,加快专业泊位和通用泊位规划建设,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和信息支撑体系,打造浙东南重要能源物资储运中转基地、温台区域重要对外贸易物流基地、县域临港工业物流支撑基地。高起点规划、引进、建设一批港口物流项目,配套建设完善的港航基础设施,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大麦屿深水港口为特色的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形成港口物流业的主体运作平台。二是完善支撑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以集疏运和信息网络为重点的支撑体系建设。加快疏港道路、水水及水陆交通节点规划建设,加大深水航道整治力度和锚地建设,进一步拓展环乐清湾区域的海运和空运航线,提高物流集疏运能力。加强口岸建设和港口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开放领域,推进后勤补给体系建设,完善发展港口救助、引航、补给等支持系统,提高综合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三是培育海运产业。重点扶持海运业发展,引导和支持海运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调整优化运力结构,大力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吸引现代物流企业特别是著名航运和船务公司进驻玉环,推动玉环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融入国际物流体系,加快与先进水平接轨。

第三节  加大对台开发开放试点

以浙江省对台经济合作先行区为目标,重点打造“四大台资集聚区”。以沿海产业带为平台,承接台湾“第三次西进”投资热潮,打造省级台商投资集中区;以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获批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打造区域性两岸商品交易集散地,将其发展成为华东、华南地区台湾商品采购中心和集散地;发挥大麦屿港区建有全国最大的台湾渔轮专用停靠码头并可专门接待台轮和台湾渔民的优势,争取在大麦屿口岸设立台湾渔业合作基地,允许基地内的台湾远洋渔船享受大陆远洋渔船自捕鱼免税优惠政策,允许大麦屿口岸渔船鱼货易货交易,允许台湾渔船水产品实行加工贸易业务,促进对台贸易双向交易;争取设立乐清湾——台湾农业合作基地,引进大资本、新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带动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为我省建立农村合作组织与台湾农会的合作交流探索新平台。

第四节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陆源污染物排放必须达标。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十二五”末,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排污总量控制的海湾数达到98%。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及城市附近海域。加强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减少入海污染物。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废物倾倒区,严格限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以降解污染物的排放。

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开展海草床、河口、滨海湿地、岛礁等特殊海洋生态系及其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建设。“十二五”末,滨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5%,海洋保护区覆盖率达到7%。加强环乐清湾、坎门、鸡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修复和治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及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海洋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控制和压缩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继续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工程,投放保护性人工鱼礁,扩大放流品种与规模,增殖优质生物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的建设。

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开展海岸调查评价,制定海岸利用与保护规划。深水岸线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建设需要。加强对具有特色的海岸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严禁非法采砂,加强侵蚀岸段的治理与保护。

第六章  现代产业体系与发展

“十二五”时期,在强化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发展导向,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重点服务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05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0%,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一、优先发展核心服务产业

优化发展海岛休闲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学习借鉴国内外海岛城市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加快推进玉环(漩门湾)水利风景区、大鹿岛省级风景名胜区、坎门渔都风情旅游区、玉环观光农业园(含世界名柚园)、大雷山森林公园、丫髻山风景名胜区、江岩岛旅游区、龙潭-西青山风景区、古城-石峰山风景区、披山海岛体验旅游区等十大旅游景区建设,稳步推进大鹿、茅埏、大青、江岩、南排山、洋屿、鸡山、披山、大横床等岛体验旅游开发,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海岛古镇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和渔都风情旅游等五大旅游产品,建设国际游艇俱乐部和滨海休闲旅游基地。进一步开发海上、海岛特别是无居民海岛等滨海旅游资源,把海山乡打造成高档滨海旅游休闲岛。建设一批适应人流、车流增加的配套项目,包括高星级酒店、停车场、交通换乘节点、休闲购物娱乐设施等,提高旅游服务业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海岛饮食业,与海岛休闲旅游业、会展业相互匹配、融合发展。打造高星级宾馆、三星级宾馆、经济型宾馆、普通社会旅馆(包括乡村旅社)等多层次、融吃住玩乐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业,满足多样化需求。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获批和对台直航常态化为契机,依托大麦屿深水港口优势,加快专业泊位和通用泊位规划建设,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和信息支撑体系,努力打造港口物流新平台。在加快港口、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开工建设漩门二期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吸引物流产业链上游的货运交易、货运咨询、仓储、法律服务、保险、融资等现代服务机构进驻我县。

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特许经营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流通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特色连锁等新型业态,初步建成适应全面小康生活要求的现代商业流通体系。

二、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产业

拓展金融服务业。扩大村镇银行试点范围,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深化农村资金互助社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担保等分支机构,优化城区的金融网点布局。建立健全融资保障体制,积极搭建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平台,加强民间借贷资金的规范和监管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征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有线和无线通信、广电和卫星通讯等传输业务及基于传输网络的增值服务。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网络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开发对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服务业全面发展。

着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引导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公证、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中介组织。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营销策划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经纪人队伍。

三、保障民生服务产业

努力提升社区服务业。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培植社区服务骨干企业,加强服务企业管理,规范社区服务行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居民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加大社区服务业发展和再就业的资金投入,确保加强城区服务和扩大城市就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全面发展农村服务业。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其素质,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巩固发展教育卫生服务业。建立适应玉环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和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功能完善、高效快捷、保障有力的卫生服务、卫生监督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

四、引导发展机会服务产业

平稳发展房地产业。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供应,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建设,优先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积极引进著名房地产企业,精心打造房产品牌,提升房地产档次,增强楼盘的吸引力。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继续做好老城区改造升级工作。

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聚合优势,积极发展为产品工艺和包装、企业形象、建筑、服饰、广告以及赛事等提供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业。发扬“面向大众、多出精品”的创业精神,突出抓好戏剧、影视、文学、演艺、书画等一批重点业态,改造提升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场馆,培育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企业,鼓励实行规模经营,促进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五、建立完善服务业发展机制

强化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发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通过定额补助、贷款贴息、参股等方式,引导服务业的投资方向。加大旅游、文化创意、物流、科技、金融、商务、信息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广告等服务业,大力引进投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居民服务等服务领域的外资和民资,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民营化进程。按照“搞好试点,稳步推进,扩大范围”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区“退二进三”步伐,针对我县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思路,深入谋划和建设一批对全县服务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充分体现重大项目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提升主城区与玉环新城融合度,做大做强城市化平台,扩大服务业发展载体;依托“两翼”开发和建设,积极推进港口物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两区”保护和建设,积极培育海岛休闲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业项目库,加快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玉环新城科研大楼、总部经济大楼和大麦屿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建设项目;重点推进玉环新城汽车城、台湾精品街、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等一批商贸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玉环主城区、玉环新城、楚门小城市等一批商业住宅小区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漩门湾湿地公园、漩门湾观光农业园和大鹿岛、江岩岛等一批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探索设立服务业管理的职能机构。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在推进服务业发展方面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加强服务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与政府联系等作用。增强对全县服务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科学设立统计指标体系。加大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基层和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服务业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节  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

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功能区块,构筑工业化新平台,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六大制造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

一、壮大两大支柱产业

汽摩配。依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浙江分公司、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浙江东南机床研究院和高校(院所)玉环联合研究院等主要创新平台,广泛开展技术和产品开发,加速产品制造向专精强方向转变、产品结构向关键零部件及总成品转变。

水暖阀门。重点支持太阳能厨卫系统、家庭水处理系统、家庭供暖系统、自动智能化水暖阀门、无铅水暖阀门等产品的发展。以中低压铜阀门为基点,向不锈钢制阀门、工业阀门、军工阀门领域拓展。深入建设“中国阀门之都”和“中国阀门出口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暖阀门产销基地。

二、做强两大特色产业

家具。重点推进市场交易平台、雕花技工培训交流平台和家具外观设计中心、家具产品环保监测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家具物流中心的建设。积极开发可拆装、时尚化、现代化的板式家具,强化“玉环流派”在国内外家具市场中的影响力。培育一批营销网络健全、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家具集团。到“十二五”末,具有自主外观专利的家具产品比例达到50%以上,骨干企业全部设立产品设计中心。

眼镜配件。不断推进产品与技术升级,形成眼镜成品制造群体,构筑专业配套协作带,健全国际国内营销网络,建成我国较高专业制造水平、较大规模的眼镜配件产销基地。提高行业集中度,彰显特色。到“十二五”末,中高档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和新材料产品比重达到50%

三、培育两大新兴产业

机床行业。建设机床装备产业园区,引导机床产业链向园区集聚。加快实现从中小型数控机床领域向大中型、重型、高端机床领域拓展,从单纯的数控机床制造向研发设计、市场销售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到“十二五”末,机床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左右;形成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5个以上。

医疗器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开发一体式输液器和二件套注射器;加大技术创新,推进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整合无菌医疗器械自动化装备产业,逐步从单机自动组装向分段组合、一体化自动组装线发展。依托“中国无菌医疗器械自动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国字号”区域品牌,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十二五”时期,重点扶持3-5家行业代表性的领军企业,培育出3-5家产值规模超过5亿元以上的企业,并有1-2家企业成功上市。

四、构筑工业化发展平台

工业空间布局上以“两带四区”为依托,实行错位发展,即港口产业带、滨海产业带和城关-坎门产业片区、清港-楚门产业片区、机电(黄泥坎)产业片区、高技术及环保(漩门二期)产业片区四大区块。依托港口,向北通过疏港公路和76省道复线及南延段与温岭衔接;向南通过乐清湾跨海大桥(并预留第二通道),打造环乐清湾产业集聚区,主动融入温州都市经济圈。

产业空间整合上采取生产性集聚空间(工业园区)和非生产性集聚空间(办公园区)的“双园集聚”方式。包括家庭工厂的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整合集聚,设置入园门槛,促使城市工业有序集聚,设立小企业园集中发展区,逐步淘汰家庭工厂;企业办公、各种生产服务业、金融机构、研发机构、国际国内关联企业的分支机构向办公园区集聚,各自获得集聚经济效益。

产业政策上采取“双轨转型”战略即“制造业结构性转型+非生产性转型”。支持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立足目前的制造业优势,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提高工业附加值,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度;壮大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选择规模大、技术基础好、管理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使其成为引领本行业经济发展的“龙头”;积极融入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和企业债券发行步伐,以资本市场为平台,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实行股权置换、现金购买等形式,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以节能减排和土地节约利用为基准,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招拍挂、“零地”技改和“入园”门槛,依法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企业;有序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的中小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飞地”经济。到“十二五”末,全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8家,力争达到10家;形成2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10家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小巨人”企业,2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

第三节  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十二五”时期,玉环应突出海岛特色,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健康稳定发展,到“十二五”末,实现农业增加值18亿元。

一、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和生态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引导和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依托“中国文旦之乡”,积极开展玉环柚的良种培育,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拓宽新空间以广泛种植,并强化黄龙病防治和优质品种推广等工作,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巩固发展葡萄、玉橙、盘菜等特色产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的效益。依据市场供求,科学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项目,拓展农业旅游功能,加快形成高效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都市型农业。

二、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重点,精心打造港南城郊精细农业发展区和港北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区两大板块,突出玉环漩门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这一核心,依托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和省级粮食功能区、低丘缓坡农业区等载体,重点发展盘菜、文旦等优势产业。

专栏5    “十二五”玉环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综合区

   

主导产业示范区

特色农业精品园

玉环漩门湾现代农业综合区

漩门湾沿岸,总面积9320亩,由苔山塘、楚北塘和楚南塘组成

设立水产养殖、文旦等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

设立文旦、梨、脐橙、葡萄、西瓜等特色农业精品园

玉环漩门二期现代农业综合区

玉环漩门二期围垦区

设立水产养殖、葡萄、文旦、盘菜等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

设立葡萄、文旦、玉橙、盘菜及其他蔬菜等特色农业精品园

三、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按照建成浙东南现代化渔业基地的目标,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渔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渔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渔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带动城乡产业结构整合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坎门国家级中心渔港、鸡山一级渔港和大麦屿二级渔港等为依托,建设富有玉环特色的渔港经济区,提高渔港综合经济效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8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达到42亿元;以国内捕捞和远洋船队为支撑,建设较高水平的海洋捕捞和远洋渔业基地;以水产品交易市场和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平台,建设区域性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以优质高效生态为主攻目标,建设海岛特色海水养殖基地;以渔家乐为主打品牌,建设温台区域海岛型休闲渔业基地;以近海资源养护为重点,建设相关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以现代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依托,利用岛礁资源,建设海洋牧场,促进海洋农牧化开发。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基本形成富有玉环特色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

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强化合作社规范建设,着力促进合作社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选择一批产业特色强、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优、市场品牌响、示范作用好、带动效应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心培育和重点扶持,推动其做大做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资金补助、参股投资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培育一批内联基地、外拓市场、与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建设,推广各类产业经营新模式,努力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新格局,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玉环县三大产业空间布局图

五、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险加固水库大坝,建设防洪排涝和农田水利工程,发展避灾型农业,抵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加强农资管理和农技队伍建设,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化,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体系,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认证、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险种范围,提高主要农业保险险种费率的补贴标准,落实文旦等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调节基金。加强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第七章  基础设施谋划与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网络、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基础设施的全局效果、网络效应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力争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交通能源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网

完善以快速交通设施为骨干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与港口建设为主体、以铁路支线为补充、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高效区域交通体系,彻底扭转“陆地边缘、省道末端”的交通区位,建成海西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之间的重要交通节点。到“十二五”末,初步构建五纵四连三干线的全县公路主骨架路网。

打造城市快速通道。加快建设玉城至芦浦互通工程(西青岭隧道及接线工程76省道复线与疏港公路清港连接线、76省道南延坎门至大麦屿、76省道与76省道复线玉城连接线工程、漩门三期至76省道楚门段连接线工程等五条重要区域干线公路,构建连接各城镇组团的快速通道,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完善城市交通主次干网,改造城区交通繁忙道路和部分干道交叉口,疏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制定道路管制等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智能化交通管理;做好全县停车场所布局规划,建设大麦屿、楚门、玉城等公交停车场,合理布局和建设大型停车场所。

建设城际连接通道。加快建设沿海高速(玉环段)、76省道复线南延楚门至大麦屿工程等高等级公路,建成温岭泽国至玉环大麦屿港疏港公路,合理预留大麦屿铁路支线、城市轻轨通道和乐清湾第二通道,与乐清、温岭等环乐清湾地区形成半小时交通网。建设以快速公交系统为骨架,以常规、支线公交为补充,客运一体化、公交化的便捷交通体系。

加大陆岛接线工程、交通码头、渡口改造、客运站场等城乡交通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玉环客运总站、楚门客运东站、清港客运站、沙门客运站、坎门客运站、干江客运站等城乡客运站点以及鸡山、下栈台、海山横床、海山大青四个陆岛码头的建设。

专栏6    玉环县对外重大交通项目

   

    

  

向西

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乐清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工程

温州、甬台温高速

区域高速通道

高速

跨乐清湾第二通道(预留)

温州、甬台温高速、104国道

辅助快速通道

高速

向北

甬台温沿海高速

台州、宁波

区域高速通道

高速

76省道

温岭

短距客货

一级

76省道复线

温岭、台州

短距客货

一级

城市轻轨通道

温岭

短距客货

一级

疏港公路

温岭、台州

疏港

一级

沿海通道

台州

快速客运

快速

西北

大麦屿铁路支线(预留)

甬台温铁路(温岭和乐清站点)

快速客货运

快速

第二节  构筑能源设施网

加快推进电源和输变电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网布局,构建结构合理的能源供应网。

加快电网建设。建设一批电力备用应急系统和调峰系统,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继续完善电网布局,增强受电能力,建成220千伏九清变、220千伏苔山变等输变电项目。“十二五”时期,全县共有21110千伏变电站,变电总容量为2140兆伏;6220千伏变电站,变电总容量为2940兆伏。

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中国华电玉环风力电场项目,使玉环成为浙江省重点风力发电基地。协同推进甬台温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完善城区燃气管网,不断扩大燃气供应范围。搞好大麦屿8000吨级成品码头及油库等项目建设,切实保障能源安全。

第三节  构筑高速信息网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为契机,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加强网络的改造升级,提升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持续推进“市民卡”工程建设,发行集存取款、医保支付、公共出行、便民服务、购物、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卡;建立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和经济信息库,在政务、经济、金融、财税、商贸、工业、交通、城建、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建成具有统一规范的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在共享的基础上能得到充分挖掘与开发;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发展创新机制,完善法规和标准规范;软件产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业能形成一定规模,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明显增大。

继续抓好公共事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和环境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事务管理平台,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继续优化电子政务网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政务办公自动化、重要业务系统、重要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提高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水平。

第四节  构筑水务设施网

加快构建可靠的供水保障网、安全的防汛排涝网、清洁的河道水系网、高效的农田排灌网等水利“四网”工程体系。构建以县外引水(6万立方米/日)为主、本地水库山塘等为辅助水源、海水淡化和地下水为应急水源的水源保障体系,继续全力做好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扩大供水范围,加快供水管网向乡镇延伸,提高供水资源和设施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积极推进分质供水,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污水干管和二、三级管网建设,大力推进清洁水网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开展洪水资源化利用研究。加强“强塘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地表水入海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6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一节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

节约利用能源。强化月度调查研究和节能形势分析,建立年度督查、考核体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完善节能降耗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企业能耗考核,限制高能耗、低效率行业发展,鼓励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限制使用小型燃煤工业锅炉,在主要工业区推行集中供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的强制要求,推广节能建材。积极推广节电技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提高用电效率。开展节能宣传教育,鼓励使用节能产品,节约家庭用电。

节约利用水资源。积极开发县域内潜在的水资源,进行水库扩容等多种形式的蓄水工程建设,保障供水安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加大华能电厂等非常规水利用率。鼓励服务业用水及环卫用水逐步使用中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改善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节约农业用水。建立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节约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居民节水意识。积极推广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水资源的利用。到“十二五”末,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到3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64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4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7,亩均灌溉用水量降到420立方米。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以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为出发点,通过漩门三期滩涂围垦扩大增量。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整理农村集体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增强国土资源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以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为重点,调整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确保重点发展区域、公益性、公共服务项目和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用地需求。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建立健全节约用地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挖潜节地和“零地技改”,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投资密度。到“十二五”末,力争万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量控制在20.3平方米以下,规模以上企业亩均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亩均税收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废旧物资交易市场,提高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水平。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发使用新墙体建材,进一步推广应用散装水泥。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探索建立以绿色生产总值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和包括资源环境保护指标在内的政绩考核制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扶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倡导发展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鼓励汽摩配、阀门、家具、眼镜等行业从产品设计入手,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鼓励医药包装行业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提高碳汇能力。加快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通过绿色价格、绿色财税、绿色采购和绿色信贷等“绿色政策”及其它措施,来鼓励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等行为,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整合各类要素,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加强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努力构建生态产业链,推进全县工业生态园区改造,重点抓好玉环新城和滨港工业城的生态工业园示范工程。按照“农资农药减量化、农种选择旱作节水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种养饲加’循环化、规模生产园区化”的要求,加强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

第三节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水环境治理。按照适度超前、科学周密的原则尽快完成全县地下排污管规划与建设。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企业“三废”总量限额达标排放,重点监控污染负荷大的企业,加强电镀、酸洗、海产品加工业等重污染行业的治理,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到“十二五”末,工业“三废”治理率达到98%。加强城乡生活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严格控制生活污水直排水体,加快污水入网。按照分片收集、集中处理、共建共享、达标排放的原则,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泵站和管网建设,重点抓好漩门污水泵站、大麦屿污水处理厂、干江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尽快完成港南与港北排污干管的接线施工。力争到“十二五”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水功能区断面达标率达到65%

努力改善大气和噪声环境。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燃料含硫量,建成区禁止使用燃煤、重油燃油锅炉。加强烟尘污染控制,进一步减少粉尘污染,确保大气环境的清晰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减少废气释放量。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积极提倡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减少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量,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建立有毒有害和危险废物的专业收运、处理系统。加快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工程建设,建成玉环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到“十二五”末,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通过努力,力争到“十二五”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结构性、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辐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防污治污能力和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达到省级生态县建设要求。

第四节  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构建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体系。围绕创建省级生态县,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努力构筑生态屏障。强化芳杜水库、石门坎水库、里墩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以玉坎河为重点的全县水环境整治。加强山体的保护与治理,禁止在“三沿五区”等禁采区范围内进行矿山开采。以建设生态墓区为重点,积极推行生态墓葬,努力消除“青山白化”现象。突出海岛特色和区位优势,分步推进山地、城镇和生态廊道森林体系建设,重点保护漩门湾湿地公园、大鹿岛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加强玉环本岛和楚门半岛山体森林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滩涂资源,保护海山潮带滩涂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加快建设披山海洋特别保护区,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十二五”末,构建层次明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屏障,新增林木覆盖面积5.05万亩(其中新增森林面积4.6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发生率低于25/10万公顷;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80%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能力支持体系。加快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加强项目化管理,以项目实施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监控设施与能力建设,加大对水、气等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力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其他生态灾害预警。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依托高校院所,合力攻克河道治污等环保共性技术难关,加快环保科研成果、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九章  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构建开放、公平、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使玉环教育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大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强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导向与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完成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形成合理的校网布局。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完善“校校通”工程,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扩大,城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教育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十二五”末,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9%以上,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职普比达到1:1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4年左右,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1年,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率达到100%

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结合我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以引进人才为中心的绿色通道,加强人才引进的中介组织建设,构建有利于高级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的政策平台。到“十二五”末,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基本形成一支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工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第二节  促进科技文化繁荣

进一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显现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全民科技素养明显提高。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公共财政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作用,深化与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支持企业、行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加大力度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分析测试、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评估、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机制创新,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服务平台。

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成立1-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3-5家,力争6-8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授权总量比“十一五”总量增加5%;注册商标申请量年均保持10%增长,争取国家级名牌有新的突破。

围绕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坚持硬件和软件一起抓,不断提高全县的文化品位和层次,扩大居民文化消费,到“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5%。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城市,重点抓好县博物馆、图书馆、中心文化广场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社区),依托“中国(玉环)海岛文化节”、“东海明珠”工程,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抓好基层示范性文化俱乐部建设。以坎门花龙、鳌龙鱼灯舞、玉环船工号子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大力推进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创意文化、农村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重点组织好“农民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邻里节”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数字化工程建设,优先发展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进全县广播电视数字化新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互相依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文化竞争力、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台州一流、省内同类城市前列。

第三节  努力改善卫生和体育事业

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宗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和服务效能,促进卫生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使全县人民获得更趋公平和更为良好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动物疫病防控等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结核病、艾滋病、肠道传染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十二五”时期,加快实施县第二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加快各乡(镇)、村(社区)的卫生院、卫生室和卫生服务站及民营专科医院的建设,建成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达到2.5人,构建“20分钟医疗服务圈”。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推进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创建,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健身服务、体育培训和体育彩票市场等产业,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50%以上,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85%以上,社区和乡镇健身苑(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在各类比赛中列同类县(市、区)中上水平。

第十章  和谐玉环建设与管理

按照构建“平安玉环”和“法治玉环”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民生保障和改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管理与创新水平,切实推进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

第一节  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造城乡劳动力就业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的良好环境,引导劳动力在地区、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妥善处理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十二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加快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健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率先建立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和失海渔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到“十二五”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同工同酬”活动,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企业分配行为,引导企业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经营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促进个人资产流动、变现和增值。

第二节  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覆盖城乡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生服务,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合作、双向考核”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积极落实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市民待遇。完善流动人口动态管理体系,依靠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旅馆业住宿人员登记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动态管理水平。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应对老龄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多渠道加大投入,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全面小康工程”,创建省首批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到“十二五”末,全县(户籍)总人口控制在43.5万以内(不考虑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第三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玉环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加强“十二五”时期社会治安和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打造全岛一体化警务模式,努力挤压盗抢等传统犯罪行为空间,严厉打击和防范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新型犯罪,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水平,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构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行质量安全区域监管机制,建立质量违法退出机制,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监管。继续坚持和完善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强化对森林火灾的监管,着力搞好森林预测预报网、通讯网、立体望监测网、林火阻隔网的建设。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装备。加强对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减少一般事故。切实加强对事故隐患的综合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扎实开展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争到“十二五”末,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安全监管监察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安全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数、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控制指标实现零增长。

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强化对台风、洪水、沙尘暴、泥石流、滑坡、海洋赤潮等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突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建设,实施以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海洋生态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建立自然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预报、警报信息的及时传输和发布,增强预报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应急性。加强防灾搜救体系建设,合理布局防灾搜救网点。强化责任约束,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努力降低灾害发生率。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方面的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依法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社区、村务、和厂务事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权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法治玉环”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民主健全、法治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强化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化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普法队伍和阵地建设,创新普法形式,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广泛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居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营造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祥和文明的社会氛围。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

“十二五”时期,玉环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水平,加强区域合作,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质量和层次。

第一节  深化改革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的重点转移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从“全能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推行审批事项一次性告知,实行限时办结制,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开展审批事项代理服务改革试点。探索听政于民、问计于民的机制和制度,凡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政府有关部门在做出决策前,都要召开听证会。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体制、预算执行体系和预算监督体系“三位一体”的财政运行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政事分开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的改革试点。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农牧水利等行业的改革,按照行业特点,结合我县实际,明确改革目标,制定配套完善的政策,力争取得新进展。

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中心校”战略和“初中联盟”建设,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培育民营文化产业主体,壮大一批民营文化企业。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规范村级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区片综合地价形成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构建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林权规范有序流转。

 

 

 

 

 

专栏7    “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

     

        

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建立健全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政府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干群和谐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推进参与式预算,实施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投融资体制改革

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方法

规划体制改革

发挥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强化规划体系建设,实现投资调控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转变

农村金融创新

加大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等,并加强日常监管

资金要素市场化改革

建立完善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深化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市场化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各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改革,实现多领域、全覆盖

农村综合改革

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继续探索减轻农民负担办法,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主动推进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用重兵制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创新民营经济体制。积极推动民营经济从依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向依靠制度、科技、管理、文化的全面创新转变。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参与资本运作。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支持开展金融创新,深化农村资金互助社改革试点,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加强民间融资管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重点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培育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积极拓展债券、信托、租赁和保险市场,为玉环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发布查询系统的功能,积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健全失信惩罚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第二节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全面实施“招商选资、量质并举”的招商策略,努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大企业和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引导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适时调整招商引资的重点,把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引进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海洋经济、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连锁超市、科教、卫生、旅游和中介咨询等服务行业利用外资的步伐,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公司。鼓励外资通过参股、合作、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继续优化投资环境,降低企业投资商务成本,增强服务和接待能力。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出口商品品牌战略,优化出口结构,进一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扶持汽车零部件、水暖阀门、家具、机械设备等产品出口,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在巩固拓展亚洲、欧盟、北美市场的同时,加快开发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扶持地方特色产品利用广交会等国内出口交易平台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建立“两反一保”预警机制,加大对企业开展国际标准体系认证和各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口岸建设,提升口岸等级,加快电子口岸联网,积极推动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口岸查验部门实行“一站式”通关检查,推进大通关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

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引导已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向外投资拓展,重点推动我县有比较优势的汽摩配、水暖阀门、家具、金属制品等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利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生产加工和资源基地。积极探索采用并购境外有品牌、有市场、有技术的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的能力。

第三节  加强区域合作

以环乐清湾区域合作为重点,提升我县与周边地区合作水平和层次。

重点推进规划和建设领域合作。积极编制《环乐清湾产业集聚区新平台发展规划》,形成具有约束力和指导性的区域发展规划,并与省里对接,争取列入省级产业集聚区新平台。按照上级统一规划,加快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港口、锚地、航线、燃气和供水等设施以及能源、通信等线路,逐步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联接共享,推动区域内基础设施一体化,重点加强县(市)际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出海通道、港口发展规划和建设的衔接及乐清湾区域滩涂围垦项目的开发协调并形成有序的开发机制。推进能源建设项目的合作开发,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支持区域内企业间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水平。

突出搞好环境合作和保护。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在清洁生产、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商处理环乐清湾产业准入等事项,加强环保规划的衔接,加大乐清湾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实行环乐清湾港口资源整合提升,以资源整合共用和货源集中共享为重点,统筹港口、岸线、锚地、航线和航道开发开放工作,培育壮大区域物流业,推进集群发展,互惠互利,形成组团式的港口集群,开辟集装箱远洋运输干线,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国际港口门户。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推动区域信息技术应用合作。建立重大事项互相通报和协调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有关会商、应急联动、事故调查、对外宣传报道等合作机制,提升海上安全与搜救工作效率。

努力推进旅游和社会事业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树立区域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人才、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推进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合作联盟。

 

环乐清湾区域图


 

 

 

 

 

 

 

 

 

 

 

第十二章  规划保障措施与管理

认真落实规划保障措施,加强规划体系管理是实现规划重大蓝图的根本保障,也是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规划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加强对落实“十二五”规划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部门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将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引导到“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上来。抓好县政府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做好与总体规划相衔接,以规划作为政府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建立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二节  增强规划资源保障

坚持公共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合理界定财政资金投向,逐步提高社会公共财政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比重,增加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和公共管理等方面支出。合理使用政府专项资金,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政策性投资项目,尽可能使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笼子,得到更多支持。形成规划指导项目的工作机制,努力以项目充实规划,增强规划的实效性和操作性。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县发展规划主管部门要对各部门的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分年度和中期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形成督查意见和建议。建立规划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制度,健全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编制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建立面向公众的监测数据库等。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适时加强规划在实施中的评估与检查。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社会各界认知规划、监督规划实施的氛围。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采取公示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第四节  推进规划项目建设

“十二五”时期,围绕基础设施、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谋划基础网络、社会民生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突出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提高网络化水平,注重发挥综合效益,继续推进一批基础设施类大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支撑水平,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增强我县发展的支撑能力。以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民生,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同时,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依托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做强大企业,谋划一批产业发展平台、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提升、精品农业等项目。

“十二五”时期,是玉环应对“后危机时代”考验、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全县上下将在中共玉环县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解放思想、创业创新,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玉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628日印发



玉环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doc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