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10210026874082/2012-05993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市发展和改革局 | 发文日期: | 2012-01-02 |
公开方式: | 公开范围: | ||
组配分类: | 规划信息 | 文件编号: |
玉环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
|
|||||||||||||||||||||||||||||||||||||||||||||||||||||||||||||||||||||||||||||||||||||||||||||||||||||||||||||||||||||||||||||||||||||||||||||||||||||||||||||||||||||||||||||||||||||||||||||||||||||||||||||||||||||||||||||||||||||||||||||||||||||||||||||||||||||||||||||||||||||||||||||||||||||||||||||||||||||||||||||||||
|
|||||||||||||||||||||||||||||||||||||||||||||||||||||||||||||||||||||||||||||||||||||||||||||||||||||||||||||||||||||||||||||||||||||||||||||||||||||||||||||||||||||||||||||||||||||||||||||||||||||||||||||||||||||||||||||||||||||||||||||||||||||||||||||||||||||||||||||||||||||||||||||||||||||||||||||||||||||||||||||||||
玉环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与政治、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异常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气象灾害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气象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撑国际谈判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提升。玉环是我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影响严重的县域之一。随着玉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气象灾害日益敏感,气象科技的影响面越来越广,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编制好玉环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进玉环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一流的保障服务十分必要。 《玉环县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气象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浙江省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台州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玉环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11-2015年。 1 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断壮大公共气象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方式,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努力保持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1.1 “十一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气象事业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气象事业发展改革创新取得了新的成就,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1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通过加强部门间合作,积极推动气象灾害观测系统共建、共享。气象与农业、海洋、交通、卫生、国土等多部门联合防灾减灾制度形成常态。建立了覆盖全县、遍及城乡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基层防灾预案体系和组织架构逐步落实,社会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1.1.2 气象服务能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积极发挥气象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事件预报能力不断提高,灾害应急预警、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以报纸、电视、网络、短信、声讯系统、电子显示屏为主的气象信息服务网络。为新农村、平安玉环、生态县、经济强县、海洋强县建设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1.3 气象现代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建成了自动气象站、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能见度探测设备、70米高气象风塔为主体的初级综合气象监测体系。气象数据计算和处理能力得到加强,数值天气预报、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不断完善。 1.1.4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局校合作、跨地区、跨部门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人才强局战略深入推进,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改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改善。 1.1.5 气象法律法规标准日趋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气象条例》、《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办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依法行政环境逐步优化,气象执法机构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投入气象事业发展的经费逐年增长。 1.2 “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玉环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也是全国14个海岛县之一,经济强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和迫切,海岛意味着资源短缺,也意味着面对台风等灾害的机会多。玉环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要求高、需求旺、责任重、压力大。 1.2.1 气象减灾防灾需求 玉环地处海岛,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频发、重发等特点,是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地带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县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加,2009年出现了创历史记录的9.30特大暴雨事件,年平均温度也是历史之最,2010年还出现了7.25大暴雨事件。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玉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强化台风、暴雨、洪涝、雾霾和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联防协防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 应对气候变化需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上升明显,暖冬已成常态,旱涝灾害频繁,高温热浪、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多的趋势,严重制约玉环县经济社会发展。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气象在城市建设设计规划、农林水利工程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缓解大气污染、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网电力、通讯线路等规划与布局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气候事件影响评估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气象条件评估;开展气候资源的调查分析,努力把潜在性的气象资源转化为现实性的生产资源;分析水资源现状与需求,加强降水监测和预报预警,努力用好云水资源,迫在眉睫。 1.2.3 国民经济建设需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玉环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玉环GDP年均增长14.1%,人均GDP增长2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9倍,平均每年递增17.0%,实现了从资源小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成为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县市之一,并连续九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近年来,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占玉环自然灾害损失的很大份额,给玉环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盐业、环保、旅游、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随着玉环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区域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城市灰霾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电力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海洋气象、渔业航运、重大社会活动、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1.2.4 社会发展民生需求 气象服务民生,是现实需要,是以人为本在气象服务上的具体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旺,民生对精细、准确的天气预报预测和适应各群体的个性化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气象信息的覆盖范围及发布方式、气象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开放性及透明度、气象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气象服务产品形式的针对性、气象服务的互动性等。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相比,我县气象事业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落后,至今预报预警等业务办公用房还是租用民房艰难维持,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预警信息在防灾抗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亟待完善,专业气象观测需要加强,海洋气象观测依然缺乏;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需提高,数值预报产品与综合探测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需提高,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下更大功夫,台站基础设施落后,还需要花大力气改善;气象科普宣传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扩大。 2 发展思路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强化“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服务率先发展”的发展理念,实施“构建气象强县”战略,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大力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以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的服务和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履行气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玉环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公共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2.2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监测预报更加准确、灾害预警更加及时、气象服务更加主动、防范应对更加科学、气象应用更加广泛,基本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气象整体实力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 2.2.1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气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按照建设“一流台站”的要求,建成气象防灾预警中心,基本完成气象台站综合改造,全面建设标准化气象台站,台站气象设施实现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基本满足气象业务服务和安全生产的要求。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要求。文明台站建设进一步深化提高,职工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2.2 综合气象观测目标 形成观测手段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运行稳定、保障能力基本满足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海洋、农林、环境、交通、电力等专业气象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站实现乡镇100%覆盖,率先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提高台风早期监测能力,气象要素观测在现有基础上向海岸线外延伸100公里;天气雷达应用对主要灾害性天气实现无缝隙监测;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0%以上;建立布点合理、探测要素丰富、基本覆盖我县海岸、岛屿的立、体化的海洋气象自动化观测体系,填补我县海上气象观测资料空缺;建立车载、船舶气象探测系统,初步实现海陆移动跟踪观测。 完善省、市、县三级运行保障体系,加强对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监控,提高气象探测装备维护维修能力,实现自动气象站等气象探测设备计量标校和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全县气象探测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6%。 2.2.3 气象预报预测目标 数值预报产品与雷达、卫星、自动站等综合探测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制作与发布3天乡镇气象要素预报、县级城镇10天天气预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在85%以上;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40%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平均发布时效在15分钟,影响玉环的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24h在110km以内;全面开展农业、环境、交通、电力等行业的气象影响条件预报预警。 气象通信网络畅通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适应不同服务需求的多媒体数字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全县气象信息分布式存储与共享系统,基本实现主要气象信息社会共享。 2.2.4 公共气象服务目标 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适应玉环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决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公益服务受众面明显增大,行业专项服务效益明显增加。气象服务的覆盖率达到95%,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社会公众满意度达到80%;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突破,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和雷电防护水平及其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防雷重点单位的防雷措施达标率90%,行政村防雷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2.2.5 气象科技创新目标 围绕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实现科技成果向业务的转化。逐步建立各种探测信息、同化信息以及动力诊断分析信息的综合应用系统,在数值模式技术开发应用、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电力气象、交通气象、海洋气象、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产生一批实用研发成果,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对现代气象业务的支撑力和贡献率。 2.2.6 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人才队伍规模基本适应我县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在气象业务、科研、服务等关键领域拥有一批领军人才,拥有一批较高素质领导管理人才,形成一支在市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预报员队伍,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骨干人才队伍。在关键科技和业务领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稳定团队。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和用人机制不断健全。
“十二五”时期玉环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3 主要任务 3.1 提高气象综合探测能力 加快实现气象信息网络的综合、宽带、高速、安全、数字化,建设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或更高)、高速卫星通信移动应急网络相结合的气象综合业务网络,大力提高信息传输、分发能力,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范,大力发展气象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的安全控制能力。实现办公、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按照一网多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准确、及时地传递。 加强基本气象资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与省内气象数据库统一规划,统一数据格式,加强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工作,建立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和实时评价系统,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处理能力,逐步建立全程连续滚动的信息加工分析流程,形成序列化的数字产品,实现政府间的主动获取和强制被动接收的灾害数据共享平台。 加强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数据共享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传媒手段和服务产品加工技术方法,建设一个针对不同服务需求的全程、滚动、个性和多媒体化的数字气象服务网络。 3.2 提高气象预测预警能力 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目标,完善网格化、精细化、分灾种的气象预报预测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工作流程,完善区域性短期天气要素客观诊断分析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技术,完善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技术。 开展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研究,建设与玉环天气预报业务相适应的补充订正预报模式,为不同时效、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和贡献率。 加强台风、暴雨、大雾、大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依托《浙江强台风精细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台风强度与路径、暴雨量级与落区等内容的定量化、精细化预报技术水平。 依靠天气雷达、卫星遥感、自动气象站等综合探测技术,加强短时暴雨、雷电、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前期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时效。 拓展气候预测空间精度与时间精度以及预测要素范围,依据上级业务产品开展针对未来10-30天延伸期天气气候预测的业务,逐步将预测要素从降水、温度扩展到各类致灾气象因子。 3.3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按照浙江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和《浙江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规划》的部署,建立“任务项目化,运作协调化、督查动态化、绩效考评化”的工作机制,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行动工作组织建设,组织编制项目任务书,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评估监测报告制度,出台玉环县公共气象服务政策,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加工系统,丰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建设综合气象服务发布系统,提高发布和覆盖能力,千方百计满足千家万户对千变万化气象信息的需求。发布系统主要包括:气象服务专业网站,县、乡镇、村三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结合移动通信技术的无线数据气象服务系统,结合广播、电视传媒的气象服务直播系统,96121或12121声讯系统,气象电子显示屏。 建立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以及敏感行业(单位)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制,扩大预警、应急象服务信息在基层的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时效,推动气象科技的社会应用。 建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不断深化农业气象服务,大力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建立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加强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的气象服务。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环境评价工作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以海洋气象、交通气象等行业为重点,建成具有玉环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提高专业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发挥气象科技在重点行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3.4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事实及演变规律的监测分析,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环气象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以及对经济、社会、能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编制发布气候监测公报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建立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根据上级技术规范,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根据上级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太阳能、风能等观测网,推进气候资源评查,开展风电量、太阳辐射等评估与预报,实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突破,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服务。 积极实施以农业抗旱、森林防火、水库增水和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3.5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全面普及乡镇气象工作站,规范和发展乡镇、村气象协理员队伍,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害。建立乡镇村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全社会的灾前防范机制。 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编制以台风、暴雨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论证机制,统筹农业、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气象防灾建设。 推进防雷减灾的社会化管理。 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致灾机理,以及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预防水平。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4 重点工程(主要项目及投资概算见附件2:《“十二五”时期玉环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项目及投资概算》) 4.1 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工程 4.1.1 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 建设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防灾减灾功能要求,规模适度、设施较先进、功能较完善的玉环县气象防灾预警中心,改善我县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形成我县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中心枢纽,成为我县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的重要基地,为玉环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平安玉环”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完成玉环气象防灾预警中心联建楼建设。联建楼选址位于玉环县城关26号小区A-01号地块,其中气象预警中心项目建设总规模2800㎡左右,包含地上建筑面积2500㎡,地下车库面积300㎡。 完善天气会商与预警系统。 突破县级电视气象节目制作有演播室、制作设备并上主持人; 4.1.2 气象观测场室标准化改选 按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要求,进行气象观测场室标准化改造。 4.1.3 气象台站附属设施改善 按照气象事业安全生产的要求,新建或改善坎门站护坡、道路、用电、用水、排污、排涝等配套设施。 4.2 综合气象观测工程(或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 4.2.1 天气雷达应用系统建设 在台州市雷达的基础上建设新一代天气等效雷达应用系统(即等效雷达,此为最节省经费方法),组成覆盖全县疆域,能有效捕捉上游天气系统、强对流和台风天气系统的雷达观测网络。 4.2.2 区域自动气象站网优化改扩建 按照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化气象站网布局,至少新建6个自动气象站,其中含能见度、气压要素的站点各2个,强风站1个,实现乡镇级自动站覆盖率达到100%,并按每年25%比例完成区域自动站的升级更新。开展裸温观测(露天,水泥,沥青面)。建设生态与农业、林业、城市、交通等行业气象监测网。统筹集约多部门资源,实现观测系统共建、资料共享。与交通部门合作,实现公路路面温度、道路结冰和能见度自动观测。 4.2.3 海洋气象监测系统建设 建设海上移动气象观测站网和海上浮标观测站网。根据我县海岸地理特征和海洋天气气候特点,以海岛、灯塔等为依托,结合标准化渔港建设,在我县海域建成船舶气象站或海上浮标站3个;海岛自动站若干(依业务需要而定),其中至少有1个具备温盐设施,实现海洋气象监测由沿海向近外海延伸,弥补外海(渔场)气象观测的空白,推进海洋气象环境立体、全天候和无值守自动监测的突破,为局地区(港口、码头、渔场)高分辨率海-气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提供基础资料和校准数据。 4.2.4 雷电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3个地面大气电场观测站。利用雷电监测网监测信息,开展综合雷电预报技术方法研究。建成雷电数据监测中心,实现雷电监测信息的共享和服务。 4.2.5 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10个山地地质灾害点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10个,土壤水分监测仪2套,近地面层温度梯度观测仪1套,同时整合现有测风设备资源,在布局上予以设当补充优化,新建1个太阳辐射观测站,实现质量控制的智能化,保障探测信息的质量。 4.3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建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包括安全及用户管理、信息接收机处理、数据管理与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与监控、信息传输与终端管理等应用子系统;开展台风、大风、海雾、东向暴雨、风暴潮等预报预警服务;新建1个车载移动气象指挥车,含车载天气雷达和气象监测预报设备,开展气象灾害的应急演练及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开展灾害性天气、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预警服务和综合雷电预报技术方法研究及高温干旱、洪涝、冷冻还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 4.4 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 4.4.1 建立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建立重点镇气象分机构;重点抓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编制工作,推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建设,推进辖区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开展乡镇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新增农业大户建立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 4.4.2 加快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 重点完善乡镇气象监测网以覆盖所有乡镇,启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测系统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4.4.3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接收与应用普及化 重点启动乡镇、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等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建设醒目的气象显示屏15个,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开展气象协理员培训,组织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气象信息的社会应用能力。 4.5 气候变化评估与应对工程 4.5.1 气候变化监测评估系统建设 根据气象灾害标准、灾情评估指标,建立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库、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区划图。 建设气候变化、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监测业务。建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全县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能源、建筑等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业务。 开展出行安全、体感温度预报及次生地质灾害等级预报服务。 4.5.2 风能、太阳能监测和承载力评估系统建设 开展风能、太阳能区划,科学评估我县风能、太阳能状况及承载力,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力提供依据。并为开发风能、太阳能开展服务。 4.5.3 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建设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建立农业气候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应用技术,为农业气候资源、湿地资源和城市化发展气候资源合作开发利用做好准备。 4.5.4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建设 建设空中水资源立体监测网。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指挥车、作业车,及配套设施。开展重大社会活动的消云、消雨等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试验。 4.6 气象科学普及与气象科技应用工程 以坎门国家基本气象站为依托,建设玉环气象科普馆,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实施科普图书赠送、科普讲座等互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基层群众气象灾害自防自救互救能力。以现有的气象监测网为基础,按照测站地理、探测项目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站点,建设野外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5 保障措施 5.1 健全法规标准,强化依法行政 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推进法制化建设进程。大力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依法行政,提高气象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 5.2 履行政府职能,落实规划任务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公益性任务。分解落实气象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争取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和管理任务的目标考核。 5.3 加大政府投入,确保气象投资 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争取多渠道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争取政府预算内用于气象建设和管理的资金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加快建立部门共建机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 突出重点,优化气象建设投资结构,争取财政加大向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综合气象观测、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气候变化评估与应对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提高投资效益。 5.4 依靠科技创新,注重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围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鼓励从业人员结合工作需要进修深造,优化队伍结构,为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5.5 加强开放合作,实施共建共享 不断深化气象系统内部间及与外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健全共建共享机制。 5.6 加强科学管理,指导建设管理 充分发挥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做好规划的衔接、协调、实施。
附件:“十二五”时期玉环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项目及投资概算 附件2: “十二五”时期玉环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项目及投资概算
|
|||||||||||||||||||||||||||||||||||||||||||||||||||||||||||||||||||||||||||||||||||||||||||||||||||||||||||||||||||||||||||||||||||||||||||||||||||||||||||||||||||||||||||||||||||||||||||||||||||||||||||||||||||||||||||||||||||||||||||||||||||||||||||||||||||||||||||||||||||||||||||||||||||||||||||||||||||||||||||||||||
分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