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规划 > 发展规划

玉环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信息来源: 玉环县卫生局 发布时间:2013-01-09 15:23 浏览次数:

来源:玉环县卫生局
发布时间:2013-01-09 15:23

玉环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玉环县卫生事业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浙江省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台州市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玉环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主要文件精神,结合玉环县卫生事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以明确“十二五”期间玉环县卫生事业总体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到“十一五”期末,我县人均寿命为75.48岁,比2005年提高了(74.890.59;婴儿死亡率为4.42 ‰,比2005年下降了1.7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75‰,比2005年下降了1.75‰;本地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6.3%。“十一五”期间,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从十五期末1.87%增加到3.69%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末,全县总床位数达到1203 床,每千人床位为2.87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94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1.93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0.71张、0.46人和0.71人;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8.9%,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9 %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单位达标率达100%;我县被列为“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建设样板示范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3.公共卫生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卫生五大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成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健康工程深入实施,城乡社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20072010年连续四年名列台州市公共卫生考核第一。2010年,规范化接种门诊覆盖率达100%,常住人口五苗接种率99%;社区主要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80%以上,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达92%;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分级管治模式;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88.8%,农村自来水水质监测覆盖率达65%,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93%。农村改厕工程取得很大成效,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07%。

医疗急救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无偿献血率达100%,获2006-2007年度省无偿献血先进县。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项重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在全县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资源统筹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已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2个(其中公立20个)和村卫生室154个。

卫生事业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卫生科学发展方式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合理稳定的卫生投入与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公平性和绩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技术装备和人员编制普遍不足,服务功能不全,服务能力亟需提升;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加强卫生人才、科技、信息化等要素建设,提升卫生软实力的要求更为迫切;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卫生工作面临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带来的多重挑战,卫生服务模式与疾病谱变化还不相适应;新的医改政策对区域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将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发展环境

1.健康已成为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条件,是人类一切活动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投资于维系和增进健康的卫生保健活动,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已成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促进社会和谐,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理念。

2.健康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健康就是财富”。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经济转型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劳动者健康素质提高等要素瓶颈的突破。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将有力地保障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进而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3.健康已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健康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是社会的最高价值。健康公平是社会公正、公平的基础。在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阶段,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提供,同步改善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健康水平,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已成为更好地维护国民基本健康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县实情,全面加快我县卫生事业发展,通过整体规划促进我县医疗卫生水平的全面提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健全制度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参与,统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努力使我县率先建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促进卫生公平发展。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不断缩小健康差异,推动卫生发展方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以供方为主向以需方为导向转变,使全县人民共享卫生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统筹协调,优化结构,促进卫生均衡发展。充分利用、整合优化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倾斜,促进卫生资源在城乡、区域和系统内各领域之间的科学配置,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坚持制度创新,要素驱动,促进卫生可持续发展。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科技和信息驱动为主导,强化要素支撑,提高卫生效能,加快卫生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增强卫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促进卫生多元发展。强化政府卫生责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增强卫生发展活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卫生强县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卫生发展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方便、价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全县基本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县级医院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主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形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分级医疗服务格局和健康“守门人”制度初步建立。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兴办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通过规划总量、确保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明显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具体目标

——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改善。全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10万和8.5‰以下,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差异进一步缩小。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趋于优化。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2.5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不低于2.53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4张,城乡卫生资源的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

——居民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20分钟到达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100%,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主要慢性病社区规范管理率达到90%健康档案建档率95%以上。

玉环县“十二五”卫生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目标值

健康素质

1

平均期望寿命

78

2

孕产妇死亡率

1/10

9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5

资源与效率

4

每千人床位数

4

5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2.5

6

每千人注册护士(护师)数

2.53

健康需求与管理

7

居民出行20分钟可达医疗卫生机构比例

%

100

8

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

90

9

主要慢病社区规范管理率

%

90

10

健康档案建档率

%

95

三、发展策略及战略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卫生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卫生综合实力,是“十二五”期间推进卫生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实施公共卫生强化工程、基层卫生强化工程、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卫生科技创强工程、公立医院优化工程和中医药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加快建立和完善分工明确、联系密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实施公共卫生强化工程

目标:创建省卫生应急示范县、全国高血压管理示范县

坚持公共卫生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应急和卫生综合执法等能力建设,构筑起有效维护公众健康的安全屏障;统一调配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争取启动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楼。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县级医疗机构为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其他部门配合的整体防控体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分别按11.3/万、1.25/万配备(台政发〔200663号文件《关于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设备配备符合国家和省级规定要求,业务指标达到省级标准。加强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能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强以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为主的国家重大传染病预防工作,控制本地区霍乱、伤寒等重点肠道传染病;强化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进一步降低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率,维持无脊灰状态,实现消除麻疹、消除疟疾目标。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全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相关因素监测网络,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进一步规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的社区管理和干预,有效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建成全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示范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社区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按照“中央补助地方重症精神病管理治疗项目示范区”要求,推进精神心理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加强精神病人社区服务与管理。

2.健全妇幼保健工作体系。构建以县妇幼保健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医疗机构妇产科和儿科为辅助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面向群体的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着力加强妇幼保健队伍建设,县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逐步达到按所辖人口1/1万比例配备,乡镇妇幼保健人员按1.25/万配备(台政发200663文件《关于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二五”期末争取建设妇保院。

推进妇幼保健能力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高孕产妇、儿童系统保健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探索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将流动人口纳入妇幼保健系统管理。完善产前检查网络,乡镇卫生院的产前检查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强和规范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工作,加大出生缺陷监测力度,有效控制出生缺陷;落实重大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工作,积极开展“两癌”筛查、进一步规范住院分娩补助、婚前医学检查、叶酸增补工作。

3.加强卫生综合执法能力建设。以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为依托,构建一个以县卫生监督所为中心,以卫生监督分所为重点,以农村卫生监督网络为基础的反应敏捷、监督有力、职责分明、行为规范、城乡联动的卫生监督执法新体系,人员编制、监督设备达到卫生部规定要求;全面加强集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和医疗服务监管于一体的卫生综合执法;严把卫生行政许可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卫生执法稽查制度,提升卫生综合执法效能;积极推行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管,落实用人单位健康监护各项措施,强化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监督,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毒有害因素监测,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提高重大食品安全隐患预警和处置能力。

4.加强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综合分析和预警能力;实施卫生应急能力促进项目,建立全县统一协调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规范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依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卫生应急基地,提高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全面实现卫生应急示范县建设目标。

5.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坚持政府主导、地方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机制,持续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完成1个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创建,其余乡镇全部达到市级卫生乡镇标准。

(二)实施基层卫生强化工程

目标:打造玉环特色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基层卫生基础条件,突出强化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着力构建公平可及、服务有效、资源节约、群众信赖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按照新增卫生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的要求,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比例和服务供给能力,所有建制乡镇(街道)都有一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配齐“六大件”。根据《玉环县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玉政办发〔200880号)的文件要求,“十二五”初期完成“清港、沙门、海山”三个卫生院新建,“坎门、干江”两个卫生院扩建;“十二五”期间争取建设玉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麦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楚门卫生院。按照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要求,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设置,全县要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基础上,按“2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村卫生室建设的要求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存量的调整和增量的布局,整合成150个左右村卫生室(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到25-30个。全面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100%

2.全面加强基层卫生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突出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药物、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辖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工作制度,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形成主动、连续、综合、有效的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守门人”制度,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效率。

3.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新体制。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对村级卫生机构进行机构、人事、业务、财务、药械、绩效考核的“六统一”管理,实施量化分级以及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村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行为和管理更加规范。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覆盖面。提高基本药物报销比例,规范基本药物临床应用。

推进基层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以均衡配置为导向,建立县、乡、村三级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合作共享的新机制,形成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新模式。完善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制度,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技术指导职能,形成联系紧密、责任明晰、帮扶有力的垂直医疗技术指导体系,逐级带动和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广完善社区首诊与双向转诊制度。

(三)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

目标:创建全民健康促进示范县

坚持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以增进健康公平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突出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健康管理,加快形成惠及全民、保障全面、持续提升的健康促进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

1.建立全人全程的居民健康档案。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完整、科学、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慢性病和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人群建档率达到95%以上,以信息化推进为基础,逐步扩大居民健康档案的应用范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应用的普及性。

2.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调整和扩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和完善服务内容,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的经费标准。加大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力度,提升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共享水平。创新公共卫生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加快建立主动干预、有效管理、连续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绩效和均等化水平,保证公共卫生任务有效落实和群众普遍受益。

3.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针对严重威胁儿童、妇女、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怀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人群健康的整体水平。实施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项目,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与管理机制。按现居住地管理原则,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流动人口资料信息库,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与管理网络体系。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扩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范围,保证流动人口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4.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体系。坚持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为依托,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社会化、社区化的健康教育队伍,形成比较完善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网络。坚持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以学校、工矿企业和公共场所为重点的健康教育与促进模式,促进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药物合理使用等健康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加强对不良健康行为干预,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立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评估系统,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四)实施卫生科技创强工程

目标:优化卫生人才结构,加强省级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全国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

坚持科教兴卫战略,改善卫生资源投入结构,积极推动卫生人才支撑平台、健康科技支撑平台和卫生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强化卫生核心要素支撑,增强卫生发展核心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构建卫生人才支撑平台。围绕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与管理等环节,以实用型、技能型卫生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县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有硕士研究生,县级医院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0%,护士专科培训率达100%。实现每万城乡居民有3名全科医师,5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执业(助理)医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岗位培训率达80%以上。

创新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成1-2个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完善在岗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复合型公卫人才、社区护士、医技人员、乡村医生等卫生人才的岗位培训。实施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工作,开展“大学生村医”试点项目。通过完善多渠道、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和制度,加强在岗人员学历教育。

完善卫生人才使用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以绩效工资为导向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卫生用人机制。完善卫生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破除卫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限制,逐步建立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积极探索人才淘汰机制,保证卫生人才的合理进出流动。

以适宜技术推广为目标,建设2-3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争取1-2个省市级重点学科,并建设2-3个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有2-3个市级以上科技立项课题。

2.构建卫生信息支撑平台。以卫生信息化促进卫生现代化,加快形成统一高效、共建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以推进“数字卫生、增进健康”项目为抓手,以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一卡通”为纽带,完善全县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与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跨系统、跨机构、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等领域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强卫生信息综合监管,推动卫生服务与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满足广大居民、医务人员、卫生管理者等各领域人员对卫生信息的不同需求。

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主要任务:

1)通过新一代“全人全程”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完善玉环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县级平台,全面推进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的应用;实现健康档案与病人就诊记录的互联互通;实现市民医疗卫生服务全县“一卡通”,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全面共享;

2)通过区域集中平台HIS系统,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统一目录,统一价格管理和诊疗服务电子化;建立数字化新型医疗服务与教育模式,开展远程诊疗、远程教育、远程心电、预约诊疗、区域影像、区域检验、移动医疗等工作,加快医疗服务的转型升级;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康体检系统,实现健康体检报告自动上传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立门诊电子输液管理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差错;建设1-2个全数字化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面使用区域HIS系统。

(五)实施公立医院优化工程

目标: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创造医疗机构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快建立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良好、监管有力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医疗机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1.完善公立医院规划调控机制。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均衡配置的原则,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新的综合性医疗机构,重点做好存量医疗资源优化扩容工作。县人民医院要在核定床位的基础上,新增床位200张以上,达到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县第二人民医院新院按期投入使用,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设床位达到400张;坎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增加80张床位,达到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大麦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保设置床位50张以上;县妇保院要开设50张床位升级达到二级乙等妇保院标准;做好县中医院搬迁的可行性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公立医院监管体制,建立和完善以公益性为核心,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参与监督的公立医院监管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投入为主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费用增长,实现医疗费用的零增长或低水平增长,年度增幅不高于全省控制水平。

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推行临床路径,实施标准化诊疗服务,提高医院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3.支持民营医院规范发展。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与竞争,特别是引进大医院的医疗资源与管理资源来玉环办医,推动我县医疗水平的快步提升,争取“十二五”期末,民营医院床位规模达到全县总床位数20%左右。大力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强化民营医疗机构规范执业意识,明确民营机构准入条件,加强准入管理,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4.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实施诊疗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实施门诊病历手册一本通、检验检测结果一单通,医疗服务信息一点通,门诊就诊服务一卡通;建立和完善预约诊疗系统、院前救护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延伸并加强医疗院前和院间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医德医风教育机制,实施医德教育学分制,严格医德考评制度。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六)实施中医药提升工程

目标:创建浙江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国中医先进单位

以创建省级中医先进县为抓手,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推动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需求,2012年完成创建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争取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创建全国中医先进单位。

1.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县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为依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县中医院要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临床科室建设;加强县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和中医病房建设,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床位占总床位数的5%以上;改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诊疗条件及中药房设施,中医门诊和中药房设置率达到100%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能运用中医药知识防治农村常见病的乡村医生。

2.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县中医院要加强专科专病和优势中医科室的发展;开展中医单病种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农村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大力促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加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探索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模式,把中医药资源引导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参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建好23个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省级示范单位,建成23个有明显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专病专科。

3.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县中医医院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近3年安排不少于30人次900学时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并以师资为主要成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机制。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包括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4.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全科医师中医药继续教育率100%。继续开展名中医评选工作,争取有12名中医药专家成为省级名中医。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为名中医配备学术继承人,培养15-20名具大专以上学历的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加强农村、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多种途径和形式的西医学习中医研修工作。继续采用依托县中医院对新招录中医人才实行捆绑式管理,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人才培养。各类领军人才和名中医要定时定期下基层服务,扶持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发展。

5.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保健服务中的作用。按照《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生保健活动;开展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农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卫生事业领导

明确政府在区域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对县卫生事业建设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辖区卫生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对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的刚性约束,优先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科学规划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加强审批管理,鼓励共建共享。

(二)完善卫生投入保障政策

县政府要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确保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经常性支出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要达到5%以上,按常住人口算,人均卫生经费投入要达到省级先进县市水平,以有效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

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要达到省级先进县市标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定项确定。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常住人口标准安排。

完善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机制。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绩效考核补助的方法,其基本建设经费、设备采购经费、核定人员经费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由政府负责。落实公立医院补助政策,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政策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给予专项补助。

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力度。根据国家、省、市的文件要求,建立相应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补偿机制;完善中医药财政投入政策,确保政府对中医药发展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

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稳定的动态增长机制,基层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工资水平要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充分发挥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进一步转变卫生管理职能,合理界定卫生管理事权,突出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准入、监管等方面的职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卫生宏观调控和全行业管理。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加大卫生法制教育与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建立健全卫生行政问责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按照政事分开的要求,进一步下放事权,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医疗卫生业务技术服务、管理和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卫生行政管理效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理念,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促进事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建立规划监督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推进机制,确保规划实施效果。确定卫生阶段性、单项性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格重大卫生建设发展项目审查制度,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进一步强化“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强化卫生规划的约束力。建立规划监督评价机制,对规划执行进度进行定期督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的执行力

(五)营造卫生和谐发展氛围

加强卫生系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以卫生文化引领卫生事业发展。大力倡导卫生人文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时期卫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增强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激发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努力争取加快卫生发展、增进群众健康的支持政策,创造卫生改革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大卫生发展理念、健康科学知识和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巩固和发展全社会支持卫生发展、重视群众健康、关爱医务人员的良好局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