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资讯中心 > 玉环要闻

“八八战略”在身边·点石成金丨一部小手机的故事

信息来源: 玉环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5-12 10:52 浏览次数:

来源:玉环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5-12 10:52

  “你看!刚上周授粉的文旦,现在就有这么大了,每个枝头都挂了不少……”

  5月11日一早,褚利明拿着三脚架和手机,在文旦园里架起了直播间,与大家分享文旦生长发育及栽培管理等相关知识。

  虽然直播了一小时,只有十多位粉丝在线观看,但褚利明并不气馁,她说:“直播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让更多农户通过网络学习新技术,从而让农户有钱赚,让农产品更安全。即便对我来说费时间、没收入,我也觉得值得。”

  褚利明是清港镇樟岙村人,“80”后。2013年,她辞去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戴上草帽、扛起锄头,跟着哥哥褚剑波一起,在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承包了300多亩基地,种植文旦、西甜瓜、红心火龙果等时令蔬果,并结合采摘游,想将农业玩出新花样。

  对农业知识的熟稔,并非一日之功。种植初期,兄妹俩只能纸上谈兵,在互联网上找些零散信息。2014年,种下的45亩草莓,由于人流量不足、采摘不及时等因素,全部烂在地里;2015年夏天种下的100多亩露天西瓜,碰上了台风季,全部成了水浸瓜……最惨之际损失高达60多万元。

  不过,接连的打击,并未打垮兄妹俩的创业激情,他们把家搬到田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大棚里,就连吃饭、睡觉、洗衣服,也在大棚旁搭建的临时棚里进行。为种好火龙果,他们还专门跑到云南哀牢山学习种植技术。

  渐渐地,兄妹俩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不仅在种植模式上进行创新,还频繁亮相于省内外各类展销会上。

  解决了种植技术难题,新的烦恼又接踵而至。“之前销售传统农产品主要靠商贩上门采购或线下实体店,但这样销路打不开。”于是,褚利明就利用微信朋友圈卖货,“那时微商刚好兴起,大家卖化妆品、衣服较多,卖传统农产品较少,碰到新赛道,一定要抢先,失败真得不可怕,怕的是错过机会。”

  之后的几年,褚利明负责拍视频、写文案,在朋友圈销售自家农产品;褚剑波则负责外出学习农业知识,种植出更好的果蔬。经过多次历练,他们渐渐悟出,有响亮的牌子才能走得更远。樟岙村以盛产文旦出名,于是他们注册了自己的文旦品牌——“褚柚”,还成立了以“果兄瓜妹”命名的电子商务公司。

  如今,兄妹俩跟周边的农户合作,把他们种植的文旦和其他水果等整合起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让果农不愁销路,带领全村果农一同致富。

  “互联网销售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从果园和仓库发货,节省掉中间环节,以更实惠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更新鲜的农产品。”褚利明笑着说,没想到一部小手机,竟能开辟大销路。

  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体系与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批批像果兄瓜妹一样掌握数字技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变身“新农人”,投身新农村建设。他们将手机成为“新农具”,借助各大网络平台,销售自家农产品,成为另一番热闹景象。

  袁雪芬是名“农二代”,每年文旦上市前,她都会在朋友圈推广、销售自家文旦。“以前看到父母辛辛苦苦种的文旦,因为卖不出去,烂在树上,觉得很可惜,现在用手机,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方便又没租金,文旦年年不愁销。”袁雪芬说道。

  这阵子,玉环农产品电商邵贤岳正忙着和果农们对接直播带货杨梅一事,他说,“我从事电商10多年了,从最初微信朋友圈、淘宝销售,到现在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效果都非常好,特别是玉环特产文旦,品质优良、知名度大,每年在网上能卖200吨。”

  作者:张莺莺 王凌轩 通讯员:张雅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