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资讯中心 > 玉环要闻

清港:以“农”为媒,探索“文旦”村特色发展路

信息来源: 玉环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7-20 08:54 浏览次数:

来源:玉环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7-20 08:54

一到每年的十一月,文旦果就像灯笼一样挂满了树梢,走在清港镇垟根村的乡间小路上,如同走进了一个浪漫的金色世界,漫山遍野,满眼的金黄。一缕微风拂过,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曾听人说过,每当心情烦躁的时候,来垟根的山谷中走走,吹吹山风,闻闻柚香,心里瞬间就平静了许多。

近年来,清港镇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以垟根村为示范点,紧扣“文旦”这一玉环最具特色的核心农产品,做深做足“文旦文章”。

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乡村品质

从空中俯瞰垟根村,风光秀美,青山巍峨,一座座亮丽的庭院,一条条干净的村道,恍若桃花源。然而,谁又能想到,如此美丽的乡村,十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你们不知道,以前村里的环境多少差!”谈到以前的村貌,垟根村的王师傅一脸嫌弃的说道,“抬头满眼‘蜘蛛网’,低头满地‘垃圾场’,污水乱排,河道又臭又脏。”

自2013年以来,垟根村“两委”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结合本村自身特点,千方百计提升村容村貌,提高村居“颜值”。2013年,浙江省正式启动“五水共治”行动,垟根村借此东风,积极开展村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之后,该村继续向上争取项目,前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大力推动村居道路提升、庭院美化等,并成功于2017年获评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现在再看垟根就完全不一样了,‘蜘蛛网’没了,河道干净了,我们把文旦树当做景观树搬进了每家每户,本来堆满垃圾的房前屋后也变成了小花园。”一说到现在的村貌,王师傅本来嫌弃的表情一下子就没了。

这十几年,垟根村的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垟根村紧扣文旦产业特色,围绕风貌、文化等未来场景打造,大力推动未来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村容村貌增“颜”提“质”。

擦亮农业品牌  发展特色产业

清港镇是“中国文旦第一乡”,而垟根村是“中国文旦第一村”,全村文旦种植面积2200多亩,村民大多以文旦种植、售卖为生。人均收入不到3万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小。模式转型愈发刻不容缓! 

2021年,在玉环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清港镇投资1.3亿,其中省级资金60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3100万元,以垟根村、樟岙村、芳斗村为试点,以“文旦”为打造核心,深入推进玉环市乡村振兴文旦产业接二连三集成创新示范建设项目,打造文旦产业核心区,即:以文旦为媒,让文旦树“接上”二产工业发展深加工和网络销售,“连上”三产做文化和文创,推动文旦经济“接二连三”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旦经济”现象。 

“就像一只蜗牛,重重的壳让它只能缓慢爬行。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一直守着传统农业模式,村庒怎么能发展的起来?”垟根村书记吴玉芳说,“我们尝试探索方法转型,因地制宜,在优化文旦种植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发展二三产业,做深‘文旦’文章。目前已初见成效,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近一倍。”

文旦会客厅、文旦电商直播基地、“柚见山谷”帐篷营地、文旦数字化展厅……如今的垟根正在打造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未来,该村将继续加大对产业的挖掘和加工,积极探索“村·企携手”、“村·民协同”的共富模式。

作者:卢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