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市级部门 > 市发展和改革局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索引号: 113310210026874082/2021-114031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发改局 发文日期: 2021-11-29
公开方式: 公开范围: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文件编号: 玉政发〔2021〕13号

玉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信息来源: 市发改局 发布时间:2021-11-29 11:59 浏览次数:

来源:市发改局
发布时间:2021-11-29 11:59


 

玉政发〔202113

 

玉环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玉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玉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玉环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玉环市人民政府

2021 6 30

(此件公开发布)


 

玉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2

 


  

 

一、高起点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描绘重要窗口美丽篇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三)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

(五)“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二、高质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区域示范创新强市

(一)提升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二)构建内外互动的创新平台

(三)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三、高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示范基地

(一)打造现代智能的制造业

(二)育强特色融合的服务业

(三)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实力

(四)发展品牌化的现代农业

(五)深入谋划产业平台布局

四、高集成建设数字智慧玉环,强化引领未来赋能体系

(一)实施全面赋能的数字工程

(二)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抢先发力数字新基建布局

五、高标准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建设高效链接市场先锋

(一)全方位拓展内需市场

(二)有效推动消费扩容升级

(三)创新投融资促进机制

六、高效能推进市场化改革,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示范

(一)激发民营经济的主体活力

(二)打造营商环境最佳依托地

(三)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七、高能级建设现代海湾城市,争创二次城市化标杆

(一)统筹部署市域总体格局

(二)提升海湾城市发展能级

(三)推进人本的新型城镇化

(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八、高站位打造开放合作枢纽,构建区域共赢发展网络

(一)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

(二)深化拓展对台开放合作交流

(三)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四)推动乐清湾区域多领域协同

(五)增强港口经济发展引领作用

九、高层次深化滨海生态文明,争创海岛大花园典范

(一)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二)全域建设美丽自然生态

(三)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十、高要求构筑基础设施网络,夯实现代化发展支撑

(一)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

(二)构建现代高效能源网

(三)建设安全美丽水利网

十一、高水准彰显文旅繁荣风采,树立海洋人文新风

(一)提高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二)传承弘扬玉味文化风采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四)建设滨海旅游休闲胜地

(五)推进文旅产业多元发展

十二、高品质建设幸福和美家园,共享全面发展成果

(一)全面建设现代教育强市

(二)提高社会充分就业水平

(三)推进“健康玉环”建设

(四)夯实社会保障支撑体系

(五)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体系

(六)促进惠及各类人群的幸福生活

十三、高强度推进整体现代智治,筑强平安法治保障

(一)努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二)提升防范各类风险水平

(三)大力推进平安玉环建设

(四)全面深化法治玉环建设

十四、高效率推动规划全面实施,奋力实现目标任务

(一)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二)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三)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四)推动多主体参与和监督

 


专栏目录

 

专栏1  “一园一体一廊”科创平台

专栏2  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方向

专栏3  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专栏4  制造业发展重大改革和政策

专栏5  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

专栏6  重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方向

专栏7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大改革、政策、平台

专栏8  重大产业平台

专栏9  智联阀门工业互联网平台

专栏10  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重大改革

专栏11  设施服务智慧化发展重大改革、重大平台

专栏12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大改革和政策

专栏13  面向2035“一心两区三带四域”空间部署

专栏14  乡镇发展导向

专栏15  玉环对台合作重点

专栏16  对外开放重大改革和政策

专栏17  生态文明重大改革

专栏18  交通设施重大项目

专栏19  水利设施重大项目

专栏20  文化发展重大改革

专栏21  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专栏22  教育领域“四个重大”

专栏23  市域公共服务重大改革

专栏24  市域治理重大改革和政策

专栏25  国防动员工作主要项目

专栏26  平安玉环建设重大政策

专栏27  清廉玉环建设重大政策



 

玉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玉环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我市迈向现代化发展的行动总纲,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发展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

一、高起点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描绘“重要窗口”美丽篇章

立足新起点、开拓新路径。面向未来五年,我市要拉高标杆、找准定位、扛起使命、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努力在全省“重要窗口”建设中彰显玉环独特的美丽篇章。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全面实施“港口带动、拥湾发展、产城融合、全域一体”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时代美丽玉环建设,主要目标基本达到预期,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玉环撤县设市。截至2020年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30亿元,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近10万元,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186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

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一老一小”精准破题,科技新长征全面开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1:52.9:41,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5.9%。网络零售和跨境电商蓬勃发展,创建6个电子商务专业村。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万亩,农渔业特色集聚区、休闲观光和创意农业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城市建设展示新面貌。主城区面貌持续转变,城市有机更新全面铺开,华鸿地产、吾悦广场等项目建成投用,金科世茂·玉澜府、金融大厦以及塘里村、大麦屿社区等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玉兴东路延伸段隧道加速推进,首座人行天桥建成投用。新城建设大步向前,市委党校、广电中心、档案馆新馆等项目建成投用,湖滨银泰商业大厦基本建成。实现基本无违建乡镇(街道)全覆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全省美丽城镇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玉环时尚家居小镇、芦浦百丈岩创成3A级旅游景区,鸡山创成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4A级景区镇,海山迎来国际旅游岛开发机遇,坎门、大麦屿分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小镇、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创成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县、森林城市、示范文明城市,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改革开放营造新优势。大麦屿港完成与宁波舟山港的并购合作,浙江自贸区台州联动创新区玉环片区建设全面启动,台州市南部湾区管委会挂牌成立。浙台(玉环)经贸合作区被评为“省十佳开放平台”,成功获批进境水果指定口岸,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玉环)青年创业创新论坛。“最多跑一次”改革牵引各领域改革成果丰硕,常态化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完成,100%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掌上可办,基本创成无证明城市。党的建设取得了新成果,“手机党课”等宣讲品牌创新推出,郭口顺、卓玉宝等一批先进典型成功培树,清廉玉环建设成效显著。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中高考教育质量向好发展。在全省率先探索“健康共同体”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县、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健康浙江考核铜奖,基本公共卫生考核连续14年位居台州市第一名。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其中楚门、清港、沙门创成国家卫生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入国家试点,完成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计划,消薄巩固村达到185个。创新推出“幸福码”,助力低收入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创成全国信访“三无”市、省平安市、省禁毒示范市等,夺得“平安金鼎”。交通区位实现了新突破,乐清湾大桥及连接线、228国道玉环段建成通车,温玉铁路全面开工。台州南部湾区引水工程开工建设,亚海水淡化抗旱应急工程实现通水。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绩。连续三年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县市,“五水共治”三夺“大禹鼎”,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基本建成土壤监测监控体系。成功创成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省“清三河”达标市、浙江省首批清新空气示范区以及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在全省首次尝试VOCs的政府储备排污权竞拍,华能玉环电厂列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单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于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时期减排任务。

 

1  玉环市“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基数

规划目标

“十三五”完成

2020

目标

年均增长目标

2020

实绩值

年均

增长

经济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438.67

615

7%左右

632.56

7.6%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39.62

182.5

5.5%左右

201.97

7.6%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37.62

42.62

[5]

40.97

[3.35]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16.34

20

[3.66]

20

[3.66]

财政总收入(亿元)

72.3

101

7%左右

80.34

2.2%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4.5

48.39

7%左右

47.85

6.8%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3.55

329

15%以上

182

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54.14

237.2

9%以上

211.86

6.5%

自营进出口总额(亿元)

243.91

296.83

4%左右

270.71

2.1%

自营出口额(亿元)

236.62

287.82

4%左右

262.33

2.1%

城市化率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61

65

[4]

69以上

[8]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53.88

56

[2.12]

67.28

[13.4]

创新驱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1.78

2.8

[1.02]

2.35

[0.57]

互联网普及率

-

-

[20]

107.44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27

15

[1.73]

29

[15.7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0.55

20

8%

16

4%

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1586

72352

7%

74492

7.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171

36984.5

8%

37645

8.4%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8

14

[0.2]

14.6

[0.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7869

-

[25000]

14000

[55000]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平方米)

[15.93]

-

[36.95]

无统计口径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02

78.2

[1.18]

81.05

[4.03]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6

3

[0.54]

3.5

[1.04]

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张)

33.8

40

[6.2]

51

[17.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24

0.08

[-0.044]

0.0084

[-0.116]

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预计)


[-16.5]

[-1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上级下达

上级下达

无统计口径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19.8

上级下达

上级下达

8.0

-16.6%

万元生产总值耗地量(平方米)

-

-

上级下达

无统计口径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11(2014)

上级下达

上级下达

[-22.05]


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化学需氧量(%

[-14.72]

上级下达

-8

[-34.55]


氨氮排放量(%

[-13.7]

[-10]

-10

[-34.42]


二氧化硫排放量(%

[-13.43]

[-20.3]

-4

[-51.26]


氮氧化物排放量(%

[-6.52]

[-10]

-2

[-14.37]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53.3

70

[16.7]

100

[46.7]

耕地保有量(万亩)

15.56

15.56

-

15.91


空气

质量

PM2.5浓度(µg/m3

35

24

[-9]

20

[-15]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4.4

95

[1.6]

95

[1.6]

森林覆盖率(%

38

41

[3]

39.44

[1.44]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32

50

[18]

53.5

[21.5]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创新带动能力还不强,传统中低端产业比重仍然较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服务业发展较慢,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优势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城市空间布局分散,主城区首位度不足,城市功能品质不高,集聚能力不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大,功能分区杂乱且碎片化,传统落后产能存在环境风险;公共服务仍存短板,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总体发展滞后于城市化,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城市路网通达程度不高,对外交通方式仍然单一,主城区重要路段交通拥堵问题严峻,城区停车难问题较为突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释放新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浙江省内以数字经济引领新经济快速发展,四大建设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转化新动能,“重要窗口”建设形成更广泛的共识,这些都给玉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创新、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区域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战略性新机遇。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加大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风险,为我市稳定经济增速带来了挑战;省域战略重点“北移”加大了我市被边缘化的风险,对资源要素引聚带来了挑战;社会加速转型对市域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频发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新使命,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综合判断,“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步入面向高质量的工业提升期、数字化融合期、城市化转型期、市场化攻坚期和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提质期,外部环境总体机遇大于挑战。全市上下必须着眼“两个大局”,着眼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判断,增强“窗口”意识、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系统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动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窗口”美丽示范点、现代化建设的先行标兵。

(三)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

展望二三五年,全市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建成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现代化海湾城市,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美丽示范点”,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初步建成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

——全面建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经济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300亿元和20万元,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形成具有玉环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群,高水平建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建成现代化海湾城市。城市综合能级大幅跃升港产城湾岛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融合水平大幅提升,海韵风情全面彰显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宜居,城乡二元制度基本消弭,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80%,成为北融长三角、南联海西经济区的枢纽型城市

——全面建成全域海岛大花园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全面处于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质量建成国家级海岛大花园城市。

——全面建成文旅融合发展强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山海文化更加繁荣,成为浙江海洋文化标杆文化引领力、创造力、传播力、服务力、竞争力全面增强,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

——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先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同期发达经济体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人民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高水平建成覆盖全体居民的智慧化便利化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建成市域治理现代化城市高水平建成两智融合的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平安玉环”“法治玉环”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党员干部精气神殷实清廉玉环全面建成。

(四)“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玉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政治使命,以打造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为主定位,以新时代美丽玉环建设为基本路径,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创新强市示范市、现代化海湾城市示范市、开放强市示范市、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幸福宜居示范市、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安全发展示范市、美丽党建示范市,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的“美丽示范点”,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者。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聚焦战略融入。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RCEP、中欧投资协定、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省、台州市重大战略平台、重大改革试点和重大政策落户玉环,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玉环在全省乃至全国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坚持创新致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把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作为首位战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提高创新平台能级,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使创新成为玉环赢得发展、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

——突出内外并举。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港口优势、对台优势,探索畅通“双循环”的玉环路径,科学构筑新发展格局的“四梁八柱”,完善面向全国、融入全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使玉环成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

——推动普惠共享。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高质量办好民生事业和民生实事,全面提升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巩固和发展平安和谐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统一、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衔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同步提升。

(五)“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锚定二三五年的远景目标,今后五年要围绕“浙东南重要发展极”的总目标和总定位,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全力打造九个“示范市”的主载体和五个“一流”目标导向,“十四五”时期末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9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列,创成一批现代化建设突破性标志性成果,确保在全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中走在前列。

1、目标定位

总定位:建设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牢记总书记的发展嘱托,突出改革创新动能,以玉环为基点拓展浙东南地区集聚联动发展的多种通道、多种载体、多种路径,用好港口、海湾、产城、人文等资源,全面建成区域协同、生态优先、开放融合格局,为高水平建设全域美丽、全民幸福的浙东南区域发展极打下坚实基础。

支撑定位:建设“九个示范市”。

——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挖掘和发挥玉环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和先行区的优势,以工业经济为基础,树立工业4.0的发展标杆,深度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强化产业链式融合,推动数字与制造紧密融合,形成区域示范的民营企业培植制度环境,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

——建设创新强市示范市。扎实走好科技新长征,实施科创高地攻坚行动,全面推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大力提升创新指数,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更趋完善的区域创业创新体系,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军民融合、股权激励、科技金融、人才引育、新型创新组织培育、科技创新数字化应用等方面探索示范,基本建成环漩门湾科创走廊,力夺省“科技创新鼎”,高质量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现代化海湾城市建设示范市。把握全球经济向海沿湾布局趋势,全域融入南北区域发展,统筹育强中心城区,加快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市迭代更新,做美岛屿棋布、湿地簇拥的画卷,建设彰显海韵风情、拥有独特魅力的现代化海湾城市。

——建设开放强市示范市。依托大麦屿港区和湾区经济优势,拓展高速高铁“两轴”交通运输流量,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和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在深度融入国内国外经济合作中谋划新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市。聚焦城市治理难点与痛点,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提升市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优化“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工作机制,建立“两智融合”整体智治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系,努力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建设幸福宜居示范市。更加注重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强化全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高水平均等化优质化,着力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成为品质人居的幸福标杆。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高标准全面推进美丽玉环建设,争创全国海岛大花园建设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滨海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美丽示范点”和美丽浙江建设的优秀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滨海型城市样板。

——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市。有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显著增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机制,有效提升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应急管理一体化运作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平安建设体系、更加有力的发展安全保障,争取成为省内示范的安全发展市。

——建设美丽党建示范市。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基本形成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大力建设清廉玉环,进一步织密建强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和精气神,形成“两个担当”的良性互动,打造一个典型、先进、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党建示范点。

2、目标导向

——综合实力再攀新高,建成一流的先进制造集聚区经济运行平稳有序、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应显著提高,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900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工业4.0建设全面铺开,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68”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200家,形成一批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力更加强劲,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GDP比重力争达到3.3%以上,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初步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乡统筹再呈新态,建成一流的人本活力湾区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建管品质、新老城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化海湾城市形象进一步凸显,城市能级大幅跃升,力争实现市域人口80万,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73%。中心城区一体化框架基本建立,与开发区、工业城、港口的联动加密,楚门小城市更加成熟,陆海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彰显、全省示范,实现城美、镇美、村美三美共进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万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开放融合再谱新篇,建成一流的营商投资热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融入度有力提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功能进一步增强,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方面形成典范。接沪联杭融甬通金达温大通道基本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海铁联运、公水联运全面发展,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力争创成海峡两岸(玉环)经贸合作区,两岸产业对接深化,旅游合作、人文交流更趋频繁。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掌上办事”政务服务事项覆盖率大于90% 

——生态文明再绘新卷,建成一流的海韵特色会客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环境风险总体可控,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重点解决污染物减排、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土壤分类分区管控、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以及老百姓身边的环境焦点问题。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等建设串珠成线,“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全域美丽升级版基本形成,“天蓝、地绿、水净”达到省内示范,“绿岛蓝湾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全面打通,各项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居全省前列,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共建共享再结新果,建成一流的健康富足幸福地。人的现代化全面发展,覆盖城乡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现代教育新体系走在前列,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养老服务形式多样、品质更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岁以上。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市民素质有新的提升。“城市大脑”建成并有效运行,法治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系。

 

2  玉环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指标

注:(1)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2)人均预期寿命、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等指标以户籍人口计算;(3)规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统计口径为500万元以上,2010年之后统计口径为2000万元以上;(4)[]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632.56

900

预期性

2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6

46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年均>7)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9

73

预期性

创新发展

5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35

3.3

预期性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7

3.9

预期性

7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9

35

预期性

开放融合

8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36.2

100

预期性

9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亿元)

273

323

预期性

10

实际使用外资额(万美元)

5500

6500

预期性

文化发展

11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

19.5

30.5

预期性

12

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占比%

9.76

13

预期性

生态环境

13

单位GDP能耗降低%

8.27

2019年)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1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36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15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16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5

96

约束性

17

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20

20

约束性

18

全市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73.7

80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39.4

39.5

约束性

社会民生

20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9

3.5

预期性

2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8

11

约束性

22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1.4

[4]

预期性

2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1

与经济增速同步

预期性

24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常住人口)(人)

2.51

3.44

预期性

25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4.09左右

6.13

预期性

2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7

97

预期性

27

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人)

23

28

预期性

28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

[5]

约束性

2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4

2.6

预期性

30

人均预期寿命(岁)

81.05

82以上

预期性

安全保障

31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亿元

0.0084

0.01

约束性

3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7.45

7.45

约束性

注:[  ]为五年累计数;生产总值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实际使用外资额按当年价格计算。

 

二、高质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区域示范创新强市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创高地建设攻坚行动为载体,走深走实科技新长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相融合,超常规加快人才引聚、创新策源,持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生态环境,全面激发全领域创造性张力。

(一)提升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建设人才活力“创新湾”。实施“才聚榴岛”行动,建立“高精尖缺”人才开发库,加快建设“院士之家”,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推进“柔性引才”,建立虚拟人才市场,实施异地工作制、网络分享、项目落地制、乡贤对接制等人力资本引进和使用机制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行动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推进一批职业教育合作示范项目,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实施“青蓝行动”和“创二代”培育工程,高质量办好“玉商学堂”,打造新时代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实施青年英才集聚行动,大力招引青年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探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解决好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设。到2025年,引进国家、省级重点联系专家20人以上。

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加快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型企业”梯次培育格局,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支持龙头企业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新增15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新增540家以上。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龙头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新增国家级、省级、台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5家和100家,台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50家以上,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0家。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市本级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实施重大技术专项。衔接国家和省部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科技创新领军作用,联合大院名校力量,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技术,创造产业科技领先优势。

(二)构建内外互动的创新平台

建设“一园一体一廊”科创平台。高标准建设现代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举全市之力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效整合各类科创资源,通过“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进总部经济,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高水平打造水暖阀门、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家具、智慧建筑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集聚全链条创新服务功能,实现“最多跑一站”,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争创省级标杆型综合体,深化校地合作,强化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共同搭建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环漩门湾科创走廊,作为台州湾科创走廊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布局上形成“一湾、两翼、多点”的走廊“四梁八柱”,力求在高能级平台上提能造峰,将科创走廊打造成为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创新资源溢出承载区。2025年,基本建成环漩门湾”科创走廊。

专栏1  “一园一体一廊”科创平台

1.现代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构建以现代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等主导,以高新技术服务业为支撑的3+1”高端制造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达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认定标准。重点推进科创园项目建设,突出数字经济特色,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物流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等高技术服务业,推进产业数字化,培育智能设计、智慧物流、现代商贸、金融科技等服务业态。

2.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重点提升水暖阀门、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家具、智慧建筑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

3.“环漩门湾”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带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创园、科技馆等平台开工建设或能级提升。加快完善走廊内交通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推进生态环境优化,实现各平台快捷连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托融入长三角互联互通工程和对外开放平台升级工程,打造台州南部湾区科创策源地,全面推动海峡两岸科技合作。

构建创新“飞地”合作网络。依托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海)科创人才飞地、玉环(上海科创人才飞地、台州-上海创新中心,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体系,推行“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飞地合作模式。全面对接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环大罗山、台州湾等科创走廊,加强创新资源流通共享。支持企业在国内创新资源富集城市设立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众创空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与海外创新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等。到2025年,建成各类创新“飞地”5家。

(三)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双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集聚发展,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的孵化器体系。积极引进大院名所设立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加快集聚专业技术经理人、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逐步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到2025年,新增3家省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新引进技术转移中心10家以上。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格局。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政策补贴、资源激励、科创保险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加快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创新科技项目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做大做强科创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大脑”建设,简化人才服务程序,加快推进“最多跑一站”线上平台建设。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深化科技人才活动周工作载体,探索市场化办会路子。积极举办“玉环国际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玉环市新经济创业创新大赛”等各类高规格活动,树立玉环“双创热土、创业高地”的形象。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玉商精神,加强科普工作,建立容错试错机制,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

三、高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示范基地

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标工业4.0制造体系,加速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链条完备、优势凸显、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

(一)打造现代智能的制造业

打造两大主导制造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打造汽车零部件、水暖阀门两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全链集成改革方案,推进汽车复杂、关键零部件产品电控化、智能化和总成化升级,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系统产业,进一步完善汽车零配件产业链;培育标杆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培育和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延长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实现整车产业与零部件产业联动发展。推进水暖阀门产业向高端化、集成化转型发展,积极开发温控阀门、自控阀门、采暖系统等产品,主动嵌入智能家居产业链,建设铜配件及分水器生产基地。到202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争取突破1000亿元,水暖阀门产业争取实现总产值600亿元。

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特色产业。推动工程机械、机床、药械包装、缝制设备等特色产业加快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发展高性能、高精度、安全可靠的高端产品,推动家具制造、眼镜等产业加快提升产品丰富度、品牌认可度和质量满意度。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大力推广柔性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等。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亩均效益”综合评价。2025年,工程机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机床、家具、药械包装、眼镜产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缝制设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

专栏2  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方向

工程机械:加速突破液压泵阀、液压软管总成、软管接头和过渡接头等核心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国际化程度、整体技术水平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

机床:积极开发“专、特、精”新产品和中高端产品,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

家具:在做精欧式家具的同时,开发有特色的“新古典、小美式、新中式、轻奢、现代”等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产品,推广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创新产品销售体验模式,加强品牌营销。

药械包装:以无菌医疗器械、无菌医疗器械自动化装备、医药包装、海洋生物新材料(制药)为重点,招大引强形成品牌优势,加快做大行业规模,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加速向智慧医疗产业转型

眼镜:加快从时尚类眼镜向光学眼镜转型,提升成镜生产能力,加强品牌培育,打造镜片、镜架、配件生产、装配和营销的完整链条

缝纫设备:以工业缝纫机为主攻方向,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进缝纫工厂自动化与无人化制造,重点发展特种缝纫设备机和智能化、自动化、节能化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交通装备与关键零部件产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智能家居、智能电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实施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商,大力招引一批龙头企业,力争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超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到2025年,实现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新增落地50个。

专栏3  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对数控自动化机床、医疗器械自动化装备、缝纫设备、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等进行整合,成立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协会,重点开发高端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大力发展高端专用设备及重大智能成套装备。

现代交通装备与关键零部件:推进产品向高端化和总成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系统、智能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等。

航空航天:加快对接中国商飞,承接大飞机民用化配套相关产业,积极向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拓展,重点提升机身部件、机载设备等零部件的制造水平。

电子信息:以电子核心产业为重点,推进里阳半导体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和半导体材料等,逐步打造“设计-制造-封装-设备”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生命健康:紧抓浙江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围绕海洋生物药品、海洋生物保健食品和功能性研发等领域,重点开发药用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利用,促进产业裂变式成长。

节能环保:加快形成集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研发、节能设备生产、工程安全与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实施新能源示范工程,开展未来社区、综合供能服务站等能源供应新业态新模式试点改革。

智能家居:以我市原有小家电、阀门、家具产业为基础,“外引内育”双发力,着力打造“互联网”特色产业,逐步加强智能家居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智能电气:以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为主攻方向,围绕智能电网技术,加快推进雷博司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绝缘系统生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配套开展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积极对接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攻关一批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深入贯彻落实制造业企业1225”培大育强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亿元级、十亿级、五十亿级、百亿级企业,打造有控制力和根植性的“链主”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健全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持续培育壮大国内细分市场产品占有率靠前的企业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围绕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供应链协同和资源配置能力。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含培育)20家。

专栏4  制造业发展重大改革和政策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创建行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实施产业集群壮大行动,重点培育汽车零部件、水暖阀门、工程机械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树大扶强提升行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行动,加快产业科技创新。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市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2300亿元。

制造业企业1225”培大育强五年行动计划。2025年,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5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20家,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的2家,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1家。

汽车零部件产业全链集成改革。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联合采购和企业数字化改造,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的数字化产销体系。实施产业培育升级工程,打造品牌体系,积极开拓市场,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实施产业链条畅通工程,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支持政策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工程,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与软件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交流合作和融合创新。到202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形成具有更强竞争力、更高附加值的玉环特色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二)育强特色融合的服务业

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新需求,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瞄准带动性强、供需矛盾突出的关键领域,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会展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稳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服务业总部企业。实施服务业特色品牌培育工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高标准推进网营物联、海西等物流集聚区建设,打造大麦屿港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到2025年,实现主辅分离企业40家以上。

专栏5  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

现代物流:大力提升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加快发展工业品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等,推进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发展物流衍生服务。

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工业电商,建设汽车零部件、水暖阀门、眼镜等行业电商平台,发展跨境电商,加快推进社区超市、便利店电子商务发展,构建农副产品电商营销体系。

信息服务:加快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企业,重点发展网络信息服务,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咨询和运维服务、软件和信息安全服务等。

现代金融: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信贷规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大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规模。引导保险资金参与经济建设。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主动对接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全国股转系统及海外股交中心,完善落实挂牌上市扶持政策,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

商务服务:重点发展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计审计、营销策划等,加快引进培育专业化机构,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积极发展各类高端智库。

人力资源服务:重点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事务代理和劳务派遣等,加快培育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会展服务:加快完善会展场馆基础设施配套,推进会展中心扩容,提升机床展、机械展、水暖阀门展、家具展等展会能级,支持优质展会项目,围绕本地重点产业推出特色工业展项目,培育高端知名会展品牌。

科技服务: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知识产权认证、科技咨询等,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服务体系。

聚焦“数字生活新服务”,发展城市经济新业态。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新需求和数字生活新趋势,重点发展海岛旅游、现代商贸、健康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推广数字商贸、在线教育、无接触式消费、互联网医疗、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推进商业网点格局优化和数字化升级,依托吾悦广场、万达广场等打造“智慧商圈”,加快建设一批“智慧街区”,实现城市社区邻里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全覆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发展。

专栏6  重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方向

海岛旅游:发挥海岛海韵海鲜等特色优势,重点发展休闲美食、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特色民宿、商务休闲、健康养生等业态,打造海岛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智慧集散中心,创新旅游业态和模式。

现代商贸:加大社区便利店和生鲜超市等覆盖率,推进体验式购物中心等高端零售业态布局。推进玉环国际阀门城、家具精品城等专业市场智能化、主题化和体验化升级,建设综合商贸服务平台。构建由高端酒店、连锁商务酒店和精品民宿组成的住宿体系。打造玉环山海特色餐饮品牌,培育多元化、特色化夜间经济消费项目和产品。

健康服务:建设玉环健康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加大对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力度。创新健康服务发展模式,鼓励建设大型民营医养结合机构。

教育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各类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兴趣培训等,建立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体系。

文化体育:提升文化原创能力,鼓励玉环特色文化艺术品创作和展示。倡导全民健身,繁荣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健身场所,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推进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省“两业”深度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发展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推动企业从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电商等企业以委托制造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有机融合,加快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鼓励服务企业业态和模式创新,拓展经营领域。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到2025年,新增2家以上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两业”融合试点企业,争创省级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专栏7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大改革、政策、平台

1.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政策。推进制造企业分离贸易、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业务成立生产性服务企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会展服务、海岛旅游等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规模壮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创新发展服务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

3.促进会展服务发展政策。制订出台《玉环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成立玉环市会展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加强汽配、家具产业等行业展会的招商力度,一方面谋划新的本地产业展项目入驻玉环会展中心,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会议、赛事、展演、政府公益类展会等活动落户玉环会展中心。

4.玉环市跨境电商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球开店服务,培育跨境电商主体,构建多元服务生态,提供优质孵化服务和相关培训,强化数字营销,扩大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

5.大麦屿港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通过打造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打造海峡两岸(玉环)综合物流园、创建海峡两岸(玉环)青创基地、建设海峡两岸(玉环)邮轮访问港、打造海峡两岸(玉环)小微金融服务区、举办台湾产品博览会、建设海峡两岸经贸信息服务平台等,建立大麦屿港对台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夯实海峡两岸商品交易物流中心功能,高质量打造台湾商品采购中心和集散地,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黄金口岸,积极申报海峡两岸(玉环)经贸合作区,建设产业港区。

(三)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实力

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全力推进蓝色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育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力争实现产业规模和核心技术新突破,打造浙东南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基地。以海洋生物制品和功能食品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扩大甲壳素及衍生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基于甲壳素高分子生物多糖的日用化妆品、氨糖保健食品,加快向医疗器械、高度原料药等领域拓展,强化相关要素支撑,谋划建设海洋健康产业园。积极开展海洋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推进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以大麦屿港区为核心,加强港口服务保障,优化煤炭、石油、钢铁、建材等大宗货物集疏运方式,提升仓储和运输效率,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港航物流企业和集团,探索发展保税物流、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积极引进功能性航运机构,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船舶管理、信息咨询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探索发展国际邮轮等新兴业态。

(四)发展品牌化的现代农业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文旦产业,做优干江盘菜产业,做精大麦屿街道火山茶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农合联、农业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农贸一体、产销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村建设。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风情线路。

培育壮大特色优质农业品牌。实施绿色农业发展行动,持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争创中国、浙江知名农业品牌,全面打响“玉环文旦”区域公用品牌。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玉环文旦),打造玉环文旦博览园和玉环文旦种质资源圃,提高特色农业强镇建设质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培育一批文化积淀深厚的玉环特色农业品牌。强化农业品牌宣传营销,构建“品牌+连锁经营”中高端农产品经营体系,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发展农业展会经济。

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壮大生态渔业养殖规模,形成海水立体化养殖体系,支持碳汇渔业发展。高标准建设中鹿岛海洋牧场,加大深海可控式牧养装备和牧养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增殖,打造“蓝色粮仓”。以坎门渔港、鸡山渔港、灵门渔港等为依托,建设多功能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坎门避风锚地建设,提升渔业装备智能化水平,育优做强海上加工,拓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和海产品商贸交易中心,发展休闲渔业,打造百亿级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科学调整海洋捕捞结构,稳妥发展近海渔业,鼓励发展生态友好型作业,逐步实现海洋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协调。

(五)深入谋划产业平台布局

 构建“一湾两港多园”工业发展格局。一湾,即漩门湾创新发展核心区。主要包括漩门湾及其沿岸地区,涉及玉环经济开发区、芦浦医药包装园区、清港及楚门的科技产业功能区、玉城机电园区、龙溪水暖阀门产业园区等,重点发展水暖阀门、汽车零部件、药械包装、家具等产业,加快提升科技服务功能。整合提升玉环经济开发区,谋划建设南湾智谷数字产业园区,高标准推进“环漩门湾科创走廊建设。两港,即滨港产业区和临港产业区。其中,滨港产业区由沙门、干江滨港工业城以及西沙门区块、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汽摩园区组成,推动水暖阀门、汽车零部件、机床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家居、现代交通装备与关键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高水平推进现代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谋划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临港产业区以大麦屿街道为主,推进华能电厂发电项目、大麦屿能源(LNG)中转储运项目和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动眼镜、机床、缝纫设备、工程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多园,即多个升级版小微企业园和特色小镇。

专栏8  重大产业平台

玉环经济开发区:加快推动平台整合提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重点产业引进布局具有乘数效应、牵一发动全身的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推进园区有机更新,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南湾智谷数字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智能电气等产业,推动数字经济新兴企业成长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集产业研发、智能智造、技术创新为一体的浙东南地标级数字化智慧产业园。

升级版小微企业园:加快推进老旧工业点升级改造,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引导园区加快数字化建设,建立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创建一批数字化、特色化、上星级的小微企业园,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

特色小镇2.0:高标准建设时尚家居小镇,争取创建省级水暖阀门小镇,打造若干个“产业更特、创新更强、功能更全、体制更优、形态更美、辐射更广”的2.0版特色小镇。

 

构建“两带两区”服务业发展格局。两带,即沿漩门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和南部滨海服务业发展带。沿漩门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带联动新城板块,发挥“环漩门湾”科创走廊优势,重点培育总部经济、科技服务、商业商贸、行政服务、现代物流、文化休闲、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等。南部滨海服务业发展带联动老城板块,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高端航运服务、海洋科技服务、海洋特色旅游和生活性服务业等。两区,即东部海岛特色旅游发展区和西部海岛特色旅游发展区。东部发展区由鸡山岛、大鹿岛、中鹿岛、洋屿岛、披山岛等组成,重点发展休闲美食、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特色民宿等。西部发展区即海山乡所辖九个岛屿,以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重点发展商务休闲、健康养生等业态。

 

四、高集成建设数字智慧玉环,强化引领未来赋能体系

      坚持以数字赋能撬动全领域发展,育强做大数字经济,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发展、智慧化应用,抢先发力数字新基建的布局建设,对标一流全力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数字智慧新玉环。

(一)实施全面赋能的数字工程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深度融入全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努力打造数字强市、云上玉环。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电气、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重点开发智能感知硬件、智能终端等数字化产品。加快做大做强半导体、新型元器件等产业,打造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研究开发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智能改造系统或流程产品,培育一批熟悉细分行业生产技术的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商,构建“工业4.0”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大数据产业有序规范发展,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

深入推进产业数字赋能。建设5G+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打造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高标准建设智联阀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工业互联网+特色行业”新模式新业态。全链条开展制造业重点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增工业机器人1500台,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犀牛工厂”“未来工厂”等,建成若干智能转型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台州市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深化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企业数字素养,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到2025年,实现数字化改造规上企业500家。深化服务领域数字技术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专栏9  智联阀门工业互联网平台

1.完成阀门产业区块链联盟链部署工作,搭建安全数据网络,推动阀门产业企业以多种方式(部署节点)参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确权以及产业数据共享;

2.针对阀门原料采购线下分散问题,建设工业超市,定制线上贸易服务平台,实现订单线上汇总、分配,提供集中采购服务;

3.推动金融信贷、APS、智能IO数据监控等信息化金融服务合作。

(二)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

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发展。统筹“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应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重塑、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接轨省政务服务2.0平台,衔接贯通“浙里办”“浙政钉”平台,深化“掌上办事、掌上办公”集成应用,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全面推进各部门移动办公,深化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优化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统筹协调各部门数据,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加快数据梳理、编目、归集,全面实现数据信息跨部门、跨行业互认共享

提升数据支撑决策水平。积极提升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水平,提升经济调节预见性、灵活性、精准性。加快推进数字化监管,搭建全市标准化、通用化的行政执法监管系统与移动巡检监管系统。推进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积极借助物联网、地理信息、卫星影像、时空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推进市域空间治理平台建设,提高空间用地分析、项目选址和审批等功能效率。

加快智慧化服务全景应用。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广数字生活场景应用,积极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互联网医疗、“无人经济”、新零售、金融科技等新业态。完善“城市大脑”民生应用,推动智慧城市管理、数字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布局,全面实现社区接入智慧服务平台。拓展“智慧+与托育、家政、养老、广播电视、体育等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智慧应用”的城市智慧生态系统,提升运营智治水平。

专栏10  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重大改革

1.政务服务数字化集成改革。 深化政务服务2.0改革,持续宣传推广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扩大政务服务数字化受众覆盖面,丰富“浙里办”数字应用建设,推动更多重点领域民生、涉企事项“主动办”“集成办”“创新办”,加快“一件事”联办步伐,实现一站可办、一键直达、一次不跑、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

2.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聚焦民生关切、涉企服务、机关效能、信用体系、执法监管、人才创业创新等重点领域,围绕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数字化跨部门系统集成,统筹推动群众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迭代升级机关内部协同办公平台,不断丰富机关内跑应用场景,推动机关内部“一件事”改革向各方面各领域拓展延伸。

3. 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住院更省心”等20项举措,新增“基层看病更方便” “疫苗接种更透明”“就医停车更智慧”等若干项就医体验大提升项目。

(三)抢先发力数字新基建布局

加快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抢抓“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布局建设5G网络和城市宽带,高标准实现城区和乡镇5G信号全覆盖。优化布局云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积极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发展内容分发网络(CDN)。加快布局应用卫星信息网络,建设卫星互联地面设施,推进城市空间治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集成传感器、视频探头等城市感知网络。率先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到2025年,建成5G基站1500个以上,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1个左右,率先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全市新型基础设施累计投资400亿元以上,滚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100个以上。

突出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不断创新应用场景供给方式,借助与腾讯深度合作,全力打造“智慧玉环”。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加快智能网联道路和低空配送路线规划,助力建设温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物流和商贸中心,创建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形成智能化集疏运体系。完善综合供能服务站、充电桩网络及平台、智能化油气设施等布局,开展能源供应新业态新模式试点改革。推进“智慧水网”建设,以“数据入库、实时更新、动态监管”为目标,建设完善水管理平台,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推进实施智慧气象工程,建立灾害防御监测预警管控平台。发展特色智慧农业,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玉环文旦等特色农产品的溯源和供应链管理。提升“互联网+旅游”服务水平,搭建集成管理、服务、营销、监管等方面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涉旅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和充电服务全覆盖。探索应用生态海湾城市视觉形象识别新美学。

融合建设创新型基础设施。创建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生态,做大做强新基建产业链,深度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带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转型。创建推进省市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高端产业平台数字化。

专栏11  设施服务智慧化发展重大改革、重大平台

1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试点整合现有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资源,创建智慧化管理决策机制,以建立交通运行监测平台、交通应急指挥平台、交通辅助决策平台、交通执法管理平台、交通舆情监测平台、交通行业监管平台为基础,建设一个对下整合、对上融合、对外联合的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全面打造我市交通治理工作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的新格局。

2.智慧水网建设。构建基于“一张智能感知网、一朵基础设施云、一个水利数据仓、一张水利专题图、一个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水管理平台)、一套智慧运维保障体系、一套应用支撑体系、N大数字化业务应用系统“7+N”智慧水利(水管理平台)新体系。

3.智慧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积极推进 “两进一出”工程,探索适应快递物流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快递物流服务“进厂”、“进村”、“出海”的新高地;加快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及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快递末端网点标准化建设,完善智能快件建设布局,实现“123物流送达圈”(省内主要城市1天送达,国内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

4数字赋能城市应用场景。启动推进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养老、数字就业、数字文体、数字旅游等城市建设和管理场景,建成一批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工程

五、高标准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建设高效链接市场先锋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打通创新链、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好畅循环、拓市场、促消费、优投资的发展组合拳,全面增强玉环制造的产品竞争力,畅通国内国际的经济通道,为生产发展赢取持续推进的市场空间。

(一)全方位拓展内需市场

品质协同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和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线上和线下展会等多渠道品牌推广,引导行业协会联合开展品牌推介,提高玉环产品在国内国际产业链的影响力,推动企业获得“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深化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实行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开、质量黑名单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开展质量分级试点,倡导优质优价,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加快实施“外转内”系列行动,坚持同线同标同质,引导外贸企业出口、内销两手抓。鼓励企业主动研发国内畅销产品,对接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推进定制化生产、柔性生产,激活全产业链需求,扩大产品内销供给。加快提升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品牌等核心环节效能,稳固在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

内外联动提高循环畅通能力。积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体系中的集成应用,加快整合贯通生产、物流、销售等链式资源,打造先进制造、消费市场、现代流通、金融服务的循环节点。畅通大麦屿港和铁路、公路的无缝对接,打通玉环制造的国内国际产销通道,实现协同设计、敏捷制造、精准营销、高效配送。健全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鼓励标准化应用,加强物流仓储基地建设,提高大宗货物进出能力。创造新商业模式,支持企业利用线上展会、电商平台等渠道拓展内销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融合发展。主动降低全社会的流通交易成本,鼓励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快配套链接区域的高端人才市场、科技成果市场、咨询服务市场,优化要素有效供给和流通的政策环境。

(二)有效推动消费扩容升级

培育消费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拓展时尚消费、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网红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持续培育养老、文旅、健康、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托幼服务、农村消费等消费热点。积极发展数娱、电竞、汇演等新业态,丰富民宿、游艇等多种消费产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服务消费扩容。鼓励互联网线上消费,规范并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发展在线内容、在场服务、机器人等方式,推进数字生活新服务。到2025年,居民消费率达到42%以上。

丰富消费促进的平台载体。加快优化市域新零售布局,引进知名的综合购物中心、特色主题商场,引导吾悦广场、万达广场等业态升级。建设多领域品牌体验店,扩大品牌种类和规模,逐步形成区域性商圈。构建“智慧商业+实体商业”的现代商圈,推动专业市场、商贸综合体等数字化品质化网络化发展,提高在台州及浙东南区域的商业消费影响力。发展假日经济、赛事经济,举办购物节、美食节、文旦旅游节、音乐节等活动,积极承办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马拉松、电子竞技等国内外赛事,培育“混合现实”购物体验等新模式。鼓励建设高端民宿、网红打卡地、高品位美食街等,打造具有玉环标识度的消费品牌。营造高品质夜间消费环境,点亮特色“夜间经济”地图。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完善社区便民消费设施供给,推进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加快建设“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积极发展乡村商贸,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到2025年,培育新零售示范企业5家,网络零售额达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0亿元。

积极完善促消费环境。研究制定一批促消费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创新,建立消费促进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加强消费系列质量标准的认定与应用,加强玉环绿色产品认证,建立统一的标准、标识体系。深化完善服务消费领域准入和监管,增加教育、医疗、文化、健康、安全、餐饮等领域的消费服务有效供给,实施服务消费负面清单制。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完善消费者权益维护体系,推动实行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制度。

(三)创新投融资促进机制

引导投资方向优化。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扩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全面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关注质量、补齐短板,大力提升市域公共设施建设水准,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谋划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市政设施、教育养老、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新型城镇化项目投资建设,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投资。优化投资评价体系,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创新专项债开发管理,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建立专项债资金使用网络监管机制。

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主动创新集成投资模式,以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通过拆分打包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以资源综合开发反哺基础设施项目主体建设。争取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多元主体联合投资,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加强国资、民资、外资等优化组合。积极鼓励玉商回归,促进情感回归、智力回归、项目回归、资金回归。探索土地综合片区开发模式,规范PPP模式和特许经营,支持特许经营项目证券融资。推进金融服务实体化应用,提高融资平台运作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投资项目常态化服务机制,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管理。

专栏12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大改革和政策

   1.畅通双循环发展政策。制定政策支持生产、分配、消费、流通各个环节畅通发展,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

2.内外贸联动一体化改革。深化供给侧改革,引导企业加强对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关注,支持企业多角度开展适应性生产,打通市场和资源流通。

3.推进质量优先品牌建设政策。深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完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开、质量黑名单和缺陷产品主动召回制度,加强对检验检测、质量数据应用、质量提升共性技术等领域的资金、服务政策支持,打响“玉环品字标”。

4.最优消费环境改革。完善消费环境的供给侧、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监管监督等领域的改革,加快形成台州地区优质消费环境县市。

5.完善重大项目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规划引领,优化土地综合开发、造价控制等政策,构建权责清晰、主体多元、渠道多样的投融资格局。

六、高效能推进市场化改革,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示范

以系统性、前瞻性思维全面推进改革纵深化发展,实现改革碎片化、创新个体化向更高层次整体性跨越,全面激活民营经济基础优势和主体活力,塑造优越的营商环境,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一)激发民营经济的主体活力

推进民营企业上市重组。认真落实“凤凰行动”,积极实施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计划,做实企业上市梯次培育,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及境外上市,壮大资本市场的“玉环板块”。建立健全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组建上市企业辅导专家顾问团队开展精准服务,建立上市工作专班专员机制,定期组织上市主题沙龙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与上市后备企业开展业务合作。鼓励上市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25年,争取境内外上市民营企业数量达到16家。

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激励机制,健全企业治理机构,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科学决策、专业运营、精细管理。推进民营企业主体升级,深化领军企业“雄鹰行动”、中小微企业“雏鹰计划”,全面推进“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小巨人”培育。大力实施“名家培育工程”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打响“玉商”企业家品牌。

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坚决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壁垒,积极吸引“玉商”深耕玉环、反哺玉环。建立吸引民间资本推重点领域项目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持续落实涉企降本减负政策,建立健全惠企政策直通企业制度,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创新民营经济融资模式,优化股权质押、动产抵押、商标专利权质押融资等服务。

(二)打造营商环境最佳依托地

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巩固扩大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民生保障10×N”集成改革成果,全面打造三服务长效机制,完善“企业码”“乐产码”等平台。推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改革,标准事项覆盖面达到100%,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加快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积极改善公平法治环境,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加强商事审判规范化建设,建立长期未结案件清理机制,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商事纠纷案件诉前保全效率和商事审判质效。加快建立对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完善涉企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建立营商环境传帮带交流机制。

提高投资项目服务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商事登记制度,全面推广“证照分离”改革,实现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应用,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全环节“云办理”“秒审批”、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和部门设置涉企事项“零许可”。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分步分类推进施工图审查改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 “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代办制+上门服务应用投资项目审批3.0平台,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80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 ,探索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20个工作日。

深化信用玉环建设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加快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设红黑名单管理办法、信用评价和分级标准,实施信用风险预警和分类监管制度。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行政执法监管平台、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畅通政企数据流通机制,形成全面覆盖各行业、各部门、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一张网”。加快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合奖惩机制。大力推广信用承诺制,建立“信用+”监管模式,建立信用风险预判预警机制。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加快完善协同联动、一网通办机制,为失信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弘扬诚信文化,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维信”信用生态圈。

(三)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引导国资和民资互促发展。深化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监管机制,提升国企造血功能和盈利能力。推进国有平台、国企整合重组,鼓励国有投融资平台参与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国资民资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发展路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形式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初步实现全市储备土地“一张图”管理,探索低效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加大土地盘活提升力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模式。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保障、差别化配置、差别化价格。

推进金融服务升级。深化小微金融服务改革,全面升级普惠金融,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为优质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优化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供给,创新信用贷款、应收账款、排污权、政府采购合同等动产资源融资渠道。探索绿色金融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探索政府融资新模式,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有效盘活“存量”国有资产。

七、高能级建设现代海湾城市,争创二次城市化标杆

围绕“二次城市化”发展要求,立足花园式港口城市定位,加快优化市域发展格局,推进“东拓、西联、南优、北融”,聚力建设集聚度高、互补性强、融合度深的美丽城市,积极推进“三美并进”,打造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现代化海湾城市。

(一)统筹部署市域总体格局

谋划东拓,部署未来城市空间。向东围绕漩门三期建设,拓展未来城市空间布局。“十四五”时期重点做好前期谋划和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加强与漩门二期、高铁新城等区块的交通联系,做好未来城市中心建设的基础支撑。

推进西联,实现拥湾揽湖发展。向西支持芦浦和漩门二期组团共建,强化乐清湾和漩门湾联动发展,建好玉环湖和海湾滨水空间,傍水兴城全面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提升港产城一体化功能,融合发展高铁经济、数字经济和开放经济,全力打破县域格局,实现“本岛时代”向“环漩门湾时代”跨越。

力促南优,加快老城优化提升。向南优化人口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玉城、坎门、大麦屿三大街道相向融合发展。深度挖掘玉城街道存量更新潜力,优先打造老城核心区块,提升老城区首位度,放大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崛起。

深化北融,育强产城融合支撑。向北推动城与乡、产与城相融合,大力推进清港、楚门、龙溪协同发展,深化设施联通、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高标准推进沙门、干江滨港工业城能级提升,合力共建城乡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市集聚发展示范。

内畅外联,塑造全域美丽格局。加快拓展内外辐射通道与腹地空间,打造通山达海、山海相融的城乡空间生态建设底盘,高质量描绘美丽海岛大花园。内部加快构筑多元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城区便捷出行网,构建全域科学通勤体系,外部依托杭绍台高铁和甬台温高速复线,加快开拓联接杭绍发展通道和融甬协温发展通道。围绕“一户一画、一村一景、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目标,探索生态海湾城市新美学,打造海域海岛新风貌,形成融城于景、融村于画的陆海全域大美格局。

专栏13  面向2035“一心两区三带四域”空间部署

“一心”,即“一湾两岸”带状城市中心以沿漩门湾两岸的漩门二期、高铁新区、漩门三期为连续空间,承载城市级公共服务、产业创新服务,彰显海岛特色的带状城市中心。

“两区”,即清楚片区、玉坎片区。清楚片区与芦浦镇、漩门二期融合发展,推进商务会展、科研、旅游服务等功能集成提升,完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做优做美小城市综合环境。玉坎片区与大麦屿街道、龙溪镇、干江镇、漩门三期融合发展,育强城市级服务功能,深化旧城改造和城市微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海岛特色服务集中展示区。

“三带”,即乐清湾协作发展带、大东海特色发展带和漩门湾城市发展带。乐清湾协作发展带含大麦屿、玉城、芦浦三个功能组团,发挥大麦屿港带动作用,推进港城融合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共建高能级湾区平台。大东海特色发展带含沙门、干江、龙溪、坎门渔港经济区四个功能组团,以沙干滨港工业城为主体,积极融入甬台温临港产业带,打造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平台;以沙干山海风光片区、坎门特色旅游港、三条青黄金海岸,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展现玉环山海村落传统特色。漩门湾城市发展带,串联漩门二期、三期、玉城和坎门等城市组团,以“内湾-玉环湖-外海”共同构建玉环“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特色空间。

“四域”,即东部的披山海域、西部的乐清湾海域,南部山水林田湖生态发展保护区域、北部大雷山生态发展保护区域。两大海域包含鸡山岛、洋屿、披山岛和大鹿岛、小鹿岛、茅埏岛、茅坦岛、大横床岛、大青岛、江岩岛等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南北区域共同承担生态服务供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二)提升海湾城市发展能级

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围绕“生态+文化+创新+智慧+善治五大发展模式,以城市生活场景为孵化器,高位谋划推进未来城市建设建设高能级中央商务区,完成东风未来社区等试点项目,拓展面向未来的城市社区单元。实施“挥师大城南、跨越分水岭、打造主轴线、盘活空闲地、扮靓老城区”,加快城中村、老旧小区、老旧工业点有机更新,重点推进城南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城中村、旧厂房改造等区块改造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微更新,推动危旧房管控治理,以西青街区改造工程为突破点,进一步破除空间壁垒,焕新城区面貌。

塑造“山海港城”特色城市形象。深化城市“大建大美”“精建精美”,精细化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天际线、制高点、主要街道、重要节点、视觉走廊、城市入口等城市景观设计管控,统筹城市建筑色彩风貌,谋划实施一批亮点区块建设和标志性建筑,打造彰显海湾城市韵味的城市地标,建设一流的海韵特色会客厅。建设城市开敞空间,构建从滨海向内陆、从低到高协调融合的景观体系。加快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统筹实施城市绿化、市政改造、绿道建设等工程,推进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与绿网、水网、绿道网的有机融合。建设口袋公园、社区公园、感官公园等城市微景观,打造优美便捷社区环境。

加快拓展城市容量。加快建设高铁新区,部署总部经济产业园、星级酒店、商务楼宇等,拓展区域物流、商贸会展、商务办公、企业孵化等功能,打造全市招大引强主平台、项目建设主阵地、城市发展新亮点。着力扩容城市范围,集聚人气商气,吸引人才定居,实现基本人口达到80万、规划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的“双八”目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系统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统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优化调整城市停车位布局。丰富环玉环湖绿道等运动休闲设施配套,发展生态旅游和养生养老等功能。优化漩门湾二期生态板块,以国际化标准推动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发展。加快建立玉环城市大脑顶层设计,探索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立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城市、以社区大脑为核心的数字孪生社区。实施贯穿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打造邻里共享的学堂、图书馆、健身场和健康大数据应用。加快搭建依托社区智慧平台的双创空间,营造“和合文化”引领的特色邻里文化氛围,全方位提升玉环社区人群归属感和舒适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生活共同体。

打造美丽城镇样板大力实施“百镇示范、千镇美丽”工程,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全面实施设施提升、生活美好、产业兴旺、人文传承、治理提效五大行动,分类分批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全力建成大麦屿、楚门、清港、鸡山、海山等省级样板镇,打造一批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的美丽城镇新样板。

专栏14  乡镇发展导向

名称

发展定位

楚门镇

围绕“省级小城市”培育目标,大力推进“水暖阀门基地、家具产业之都、世界名柚之乡”战略,重点培育商务办公、科教卫生、商贸流通、文化服务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全省一流、功能完善的综合服务型小城市。

清港镇

围绕“清港文旦特色小镇”培育目标,突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城镇综合服务中心区、工业物流集聚提升区”发展格局,加快水暖阀门、家具等产业整体转型提升,建成医疗器械设备制造基地,推动产业发展空间从土地供应向厂房配置转变,积极推广“互联网+”创业项目,把清港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样板区。

芦浦镇

融入新城板块一体化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品质。以高铁新城为契机,夯实交通枢纽地位,全力打造玉环数字经济产业园及交通物流集散新高地。

干江镇

积极推进干江滨港工业城开发建设,努力建成漩门湾东北岸重要的工业基地、特色农业强镇和人居环境优良的滨海城镇。

沙门镇

打造县级物流副中心,全力推进滨港工业城纵深开发,辐射带动沙门老镇区发展。联动干江镇,打造制造业集聚、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滨海城镇。

龙溪镇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龙溪”战略目标,主动融入新城和楚门小城市,深入推进龙溪工业功能区、龙溪动漫花谷建设,全力打造阀门产业智造示范区、现代农业试验区、养生度假居住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鸡山乡

把握国家海洋公园创成契机,打造集现代海水养殖、近外海捕捞、水产品加工贸易、海岛旅游,兼备一定生产和生活功能的渔乡特色风情旅游岛。

海山乡

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加快整岛设计开发,建设辐射温台地区的海岛型商务休闲和美旅游度假岛。

(三)推进人本的新型城镇化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外来人口本地化。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推动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逐步引导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步提高服务配套标准。完善随迁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居住证与户籍附着福利的差距。营造良好社区环境和生活氛围,精心打造功能品质高、发展活力足的社区化工厂,提高外来人口生活就业服务品质。强化农业转移就业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城市融入能力。

建立完善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优化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人才住房用地,合理安排商品住房用地。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提升城镇保障房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及非经营性公建配套。创新住房保障方式,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提高住房租赁补贴标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精准调控房地产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提标提质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美丽乡村“九个一”标准,打造一批富有玉环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市,完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行政村全覆盖。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建设,谋划智慧化、便利化乡村社区生活场景,争取省级试点。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提升乡村设施建设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50公里。加快城乡供水管网一体化建设,农村饮用水达标率不低于95%。深入推进农村“四大革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一批垃圾处理集散中心。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6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100%以上,创建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10个以上。积极创建生态公厕,实现全市行政村生态公厕改造全覆盖。

    融合建设旅居一体的新型海岛人居。保护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海岛旅游资源,实现海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域提升海岛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打造绿色、整洁、美丽的海岛乡村风光带。构建“住在陆、游在岛”或“游在陆、住在岛”的双向互动服务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岛上处理、无塑生态岛建设等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探索形成“无废生态海岛”管控模式。

大力培育现代乡村多元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创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落实乡土人才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指导”的方式,培育具有现代化农渔业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新型人才。到2025年,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家以上、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以上、家庭农场20家以上,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0人以上。

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制定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推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稳步提高农村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多渠道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丰富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工欠薪支付机制。到2025年,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0%以上,低收入农户增收10%以上。

八、高站位打造开放合作枢纽,构建区域共赢发展网络

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导向,积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深化拓展对台交流合作领域,加强与长三角的设施互联、产业互补、民生互享、政策互惠,不断深化融甬联杭接沪协温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成为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重要枢纽。

(一)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

多措并举夯实“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立足开放共享、互利互惠,主动加强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完善信息共享、咨询服务、投资合作促进等载体建设。积极参与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将玉环工业互联网、新基建互联体系、城市大脑布设和移动支付等纳入“一带一路”总体格局,争取在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全球布局中发挥节点作用。推进物流“一带一路”发展,拓展与浙中区域的物流通道,对接“义新欧”中欧班列,支持开展“大麦屿港-义乌-欧洲”转口贸易,加强在货源组织、口岸政策、通关便利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创新,打通玉环至中东欧的陆路贸易通道。开辟基隆-玉环-义乌-马德里陆海联运线路。促进文化“一带一路”交流互鉴,加强旅游、教育、影视等多领域合作,主动参与中国—中东欧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系列活动,扩大玉环宣传和推介力。争取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贷款等国际金融组织支持。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丰富拓展“云贸易”等线上展览交易形式。利用RCEP政策红利,提高相关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到2025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05亿元人民币,自营出口企业2000家。

深度对接台州和宁波对外开放平台。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台州联动创新区玉环片区,加强招商互动,深化资金流动、运输往来和贸易便利化发展。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摩配)。协同中国(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玉环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宁波国家“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平台,规划建设国别产业园,加强产业联动和港口物流协作,争取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物流港。

着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深入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及临港产业等关键领域,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和金融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鼓励外资通过跨国并购、离岸业务等方式参与我市产业链整合,促进世界华商华侨在玉环投资合作。依托产业链跨国合作,积极招引高质量的欧美、日韩和港澳台资,争取外资和技术协同,支持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入驻玉环,进一步发挥好重大外资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至2025年招引505亿元以上、1050亿元以上优质项目。

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围绕“扎根玉环、面向全球”,鼓励玉商参与跨区域和全球产业链重构,通过并购国际品牌、技术、市场网络渠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玉环制造、设备技术、标准服务等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参股等方式,收购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生产加工基地、境外经贸合作园、服务外包接单服务中心等,逐步拓展水暖阀门等支柱产业“总部在玉环、营销在全球”的国际化运营模式。

(二)深化拓展对台开放合作交流

建设海峡两岸黄金水道枢纽。突出玉环对台合作优势,以浙台(玉环)经贸合作区为基础,申创海峡两岸(玉环)经贸合作区,加快建设两岸海上旅客集散中心、货运物流中心、商品交易中心及车渡基地,发展对台客货直航,优化对台直航作业区配套设施。关注浙江与上海、江苏自贸区合作共建自由贸易港的目标动向,争取设立大麦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现更多的政策优惠。

创新多领域对台交流合作。丰富和扩大两岸小额贸易、创业创新及农渔业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海外仓招商工作。以台湾进口商品为重点,积极培育进口超市,承接和放大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统筹进境台湾农产品(水果)指定口岸、两岸农创园等平台建设。深化“互联网+贸易+制造”模式,先期谋划建设海峡两岸数控机床产业园,打造融合生产基地、产品测试、人才培养和飞地研发于一体的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园区。深化对台数字化贸易,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信息精准有效对接。推动两岸人文和旅游合作,引入台州民宿、体验旅游等,合作共推双向精品旅游线路。深化“一基地+N中心”模式,建设以海峡两岸(玉环)为重点的海归青创基地,加强人才交流合作。

专栏15  玉环对台合作重点

1.跨境商品交易方面,探索引进跨境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推进海峡两岸跨境电商平台建设。

2.农产品贸易方面,加快建设进境台湾农产品(水果)指定口岸,谋划推动台湾农产品仓储基地、批发市场,规划形成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

3.产业合作方面,以扩大电子产业合作为重点,加快推进高端机床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园区、两岸产业融合示范区等平台

4.旅游合作方面结合山海风情特点,完善台湾车辆上岛自驾游活动,拓展港区游轮旅游,合作共推双向精品旅游线路。

5.人才交流方面,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玉环)青创基地,举办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论坛,打造两岸民心相通示范区、两岸合作机制创新示范区等。

(三)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共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对接长三角十大产业发展领域,强化区域产业重组嫁接,积极承接引进长三角“大好高”产业项目,深化产业补链强链,提升产业价值链,推动企业从零部件加工向生产组建和模块化提升,打造长三角民营制造新高地。加强数字经济合作,研究推行跨区域数字赋能方案。参与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协同提升行业和企业上云联网水平。

共育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城市联盟、产业技术交易联盟、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建设长三角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加快探索以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为核心的一体化合作体系,吸引上海等地的科研院所来玉环建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探索上海基础研究、杭州专项科研、玉环孵化协作配套的生产关系。进一步拓展与上海的科创合作,启动建设1家以上的综合科创飞地。

共享长三角优质民生服务。全力推进与长三角优质教育交流合作,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国际化区域化办学,积极创办大学争取引进“双一流”高校在我市建立分校或二级学院。扩大玉环文化品牌跨区域宣传,联合开拓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建设一批多主题文旅和康养的区域旅游合作项目,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康养基地。鼓励发展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加快完善与长三角医保联网结算“一卡通”。推进长三角合作办医、智慧远程医疗等方式,争取在玉环建设优质医疗分支机构、医疗技术人才联合培育基地。

专栏16  对外开放重大改革和政策

1.深化参与“一带一路”开放政策。对标落实国家最新政策,加快建立投资便利化制度体系。研究在“一带一路”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物流合作、文化交流、服务贸易等领域的促进政策。完善外商投资、促进和管理等领域政策。

2.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合作政策。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行动实施方案,融入企业证照异地办理、登记及许可、企业信用体系、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建设,推进人才、技术等交流共享。贯通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加强与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协作,实现长三角区域内货物流与单证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推动玉商“走出去”政策。制定“扎根玉环、面向全球”参与跨区域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相应支持政策,提高对外合作参与度,强化影响力和带动力。

(四)推动乐清湾区域多领域协同

共筑台州南北湾区产业集群。增强在台州南部湾区核心引领作用,深化与乐清湾资金、产业等要素紧密互动。完善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支持企业间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支持联合建设创新研究中心,共享区域性高端科创资源,共建世界级电工电气产业集群。加强与温岭在金融和电商物流等领域服务合作,深化与乐清、洞头在港口物流等方面服务合作,推进与乐清合作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共建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展销平台。探索温州金改和台州小微金改的共性嫁接,研究设置共同专项引导基金,促进两地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制、上市等提升竞争力,打造温台模式的新内涵。

共谋旅游服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文旅康养、海洋科创等海山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致力打造东海产城融合湾、浙南和美旅游岛。与温州共谋共推休闲旅游、滨海康养、观光农渔业等差异互补、紧密衔接的区域游线,共同开发一批养生、研学的疗休养基地,合力拓展省域和长三角区域大旅游市场,促进区域旅游链式开发。联动发展区域养老养生服务业,深化医疗合作,开拓温州及内陆腹地区域市场,引导民营资本跨区域投资。

共推设施互联互通共享。加强大麦屿港口岸线、滨港工业区工业岸线、坎门渔业岸线、经济开发区生活岸线和旅游岸线在乐清湾中的分工协作,统筹锚地、航线、航道开发,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联合开辟近洋运输干线,合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国际港口门户。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水资源跨区域统筹调配,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水平。加强泛乐清湾教育发展联盟建设,积极拓展医疗卫生康养等多领域的合作共建。

(五)增强港口经济发展引领作用

加快配套扩充航运设施。科学编制港区规划,合力配置港口资源,谋划在漩门三期储备部门仓储基地。扩大大麦屿港堆场等港航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充多样化运输方式,调整货物结构,加大自动化码头、深水泊位、航道扩建等建设力度,努力实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谋划邮轮访问港建设,支撑国际邮轮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陆岛旅游码头和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实现渡运公交化,优化对台直航水上客运航线。逐步形成以集装箱、煤炭、液体散货及建材运输为主,海洋旅游客运为辅的浙南综合性枢纽港。实施港口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树立美丽港区形象。

提高港口智慧化便利水平。推进港口物流、贸易等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拓展应用场景,提高协同效率。加快电子口岸信息服务系统、航运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航线、物流、码头、气象等信息服务智慧化支撑。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简化口岸开放程序,完善跨区域口岸便利化管理机制,提升口岸监管、查验效能,进一步提高大麦屿港的检验检疫效率,加快建立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打造长三角对台综合枢纽港。探索开展海铁联运、跨港合作,大力拓展与上海、太仓、南京、芜湖等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互动,增加台湾货物经大麦屿港与东北、华北、华东、珠三角等大港海运业务。主动招引国内外知名航运和港务公司联合建港,吸引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国货代、航运公司入驻,打造区域性大宗散货中转港、产业配套港。开拓内贸集装箱新航线,推动内贸货物“散改集”,加大对内贸集运企业扶持,提高港区物资集聚效应。深化对接宁波舟山国际枢纽港的溢出效应,加密支线班次航班密度,增开集装箱沿海新航线,强化“水运”优化配套政策,引导更多企业从大麦屿港“弃陆走水”。深化与温州港的跨港联动,共享码头、岸线、航线和航道资源,共建港口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九、高层次深化滨海生态文明,争创海岛大花园典范

以美丽玉环建设为抓手,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品质,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打通“绿岛蓝湾也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打造海岛海湾生态城市发展典范,争创全国美丽海岛大花园建设标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持续攻坚水生态保护。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四水统筹”,健全河(湖)长和湾(滩)长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监测和水质提升工作,加强供水安全保障。狠抓工业污染长效监管,强化农业源污染控制,加强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加大水环境改善力度。配齐配强人员装备,建设高标准人影作业基地,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加强滨河(湖)缓冲带建设,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与节约。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开展中水回用工程,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比例保持在10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高于80%

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建立污染排放源清单,重点强化喷漆、橡胶、家具等涉VOCs行业整治,强化道路、工地等扬尘管控和餐饮油烟等治理。积极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充分利用大麦屿港口码头优势,逐步提高大宗货物水路货运比例、沿海港口集装箱集疏港比例。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船舶,实施清洁排放运输。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治,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99%,细颗粒物(PM2.5)浓度低于22 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稳定达到二级标准。

全面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治和过程管控。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监控体系,构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在线监控网络,提升监管能力。建立重点行业优先管控企业名录推进退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更新污染地块名录。推动污染地块和污染耕地的风险管控及安全利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地等重点区域的土壤污染监管,组织实施污染地块和填埋场的治理修复,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治理。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高于93%,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高于93%

大力建设无废城市。全面推进清废行动,深入推进“五废共治”,不断深化“垃圾革命”。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内部循环化综合利用处置,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农业废弃物、农药废弃包装物收集和运输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实行固体废物闭环式管理,完善固体废物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分拣中心项目建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实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工程,建立大宗工业固废信息化监管平台。深化危废规范化管理,完善危废全过程监控系统,加快危险废物联网监控提质扩面,强化运输过程风险防控。推进危废固废利用处置基础设施建设,扩建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填埋场2025年,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深入实施海洋环境保护。实施入海河流氮磷减排,加强陆源污染治理,开展入海污染源排口整治,建立有效的入海排污监管体系,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海水养殖、船舶港口码头污染治理,建立渔业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接收转运处置体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升生态净化能力。连通漩门二期、三期水系,改善水动力条件,提升环境容量。实施海岸线保护与整治修复行动,开展披山、大鹿岛等重要岛群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资源保护,大力清除互花米草。推进乐清湾等重要湾区生态环境改善,加强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加大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建设美丽海湾。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开展海洋增殖放流。2025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33.3%,自然岸线保有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基本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责任,完善环境治理法规标准,基本建立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实现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推进生态环境执法能力、监测能力和信息化能力建设,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

全域建设美丽自然生态

优化生态空间安全格局。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建立健全生态控制线管理机制。保障生态用地,加强对重点生态空间的保护,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系统服务核心区域为关键,以沿山体、水系的生态廊道为依托,以关键生态节点为重点,通过植被恢复、水体修复、岸线维护和廊道建设,最终形成点、线、面形态完备、功能完善、质量完美的生态安全格局。

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全面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和绿化。加强废弃矿山治理,持续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推进青山白化治理。开展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计划,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与生态公益林建设,新建一批城市绿地、森林公园和休闲绿廊等,进行见缝插针式造林绿化,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强化已建成的绿化景观区改造升级。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规范化建设,开展漩门湾湿地保护成效评估,遏制保护地破碎和孤岛化趋势。开展重点海域、海岛、海岸带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海洋生态功能。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修复。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摸清物种本底资源。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逐步完善全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强化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点和观测样区建设。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保育、种群恢复与野化,推进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和野生动植物迁徙地保护工程。

开展生态文明创建与两山转化。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深入宣传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理念,争创国家级和省市级绿色企业。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一系列绿色细胞创建。探索两山转化通道路径积极推进陆海生态资产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常态化核算制度。完成全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探索推行GDP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健全水生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聚力发展和培育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价值变现。探索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产权交易,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谋划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规划重点项目库,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加快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加强优质绿色产品供给和推广,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活新格局。积极鼓励绿色出行,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综合交通网络。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新材料,发展被动式节能建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加快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技术改造。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电、水、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价格形成机制和供给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设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以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在三次产业领域,企业、园区两个层面,加快生态化、循环化、清洁化改造,构筑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既有海洋特色循环产业链和废旧金属回收工业循环产业链,鼓励上游环节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迁移,下游往精深加工发展。发展壮大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修复、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环保产业,大力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服务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模式。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快建成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库、重点企业碳排放数据库和主要产品碳足迹数据库。继续深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强化清单数据应用。制定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围绕深度减排、气候适应、协同减排、“碳中和”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前沿,全方位高标准谋划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打造多层级玉环特色低碳发展试点。

专栏17  生态文明重大改革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健全高标准环境保护机制,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强化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支撑。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

2.全社会节水促进机制。实施水价综合改革、水耗标准制度改革、节水奖励机制改革、节水融资模式改革等体制机制创新,争创水效领跑者城市,打造国家节水行动标杆城市。

十、高要求构筑基础设施网络,夯实现代化发展支撑

系统推进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网络,强化安全美丽的水利设施网络,全面增强市域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

(一)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

对外加快建成温台重要交通节点。改变陆地边缘、省道末端的交通区域,主动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推动海铁联运、公水联运全面发展,实现“北融长三角、南接海西经济区”的新格局。向北加强与台州、绍兴、杭州、宁波等城市的联系,形成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轴线,加快建设温玉铁路、杭绍台高速南延玉环段、温岭松门至玉环沙门段(台东大道南延段)、温岭至玉环快速路、鄞玉公路玉环段等项目。向南加强与温州及海西经济区联系,积极谋划瓯玉高速公路等项目。向西加强与温州、丽水、金华、衢州、义乌等城市联系,加快推进玉环连接乐清湾的跨海第二通道工程。全力争取新建甬台温高铁经过玉环,扩展接沪融杭联甬协温对外通道。开展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实现玉环航空零的突破。到2025年,争取打造“内畅外快、绿色智慧”的区域交通枢纽,基本形成“369出行交通圈”(实现市域范围30分钟、省内主要城市60分钟、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90分钟)和123物流送达圈”(省内主要城市1天送达、国内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对内实现市域交通互联互通。“实现高铁梦、打通大环岛”为目标,构建“一纵一横一环”快速公路网格局。统筹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加快实现高铁站与主城区间快速通达。完成漩门湾大桥、S226龙溪至干江段、228国道清港连接线、沙岙至内马公路、漩门大道等项目建设,启动西沙门大桥、S203坎门至大麦屿段、S203沙门至坎门段等干线公路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镇际干线路网布局。争取大麦屿铁路支线“十四五”末开工建设,谋划玉环交通新名片。谋划串联老城区、漩门三期和漩门二期的城市内环快速路。完善城市支路网,提升市域路网密度,形成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提高通达性和通行效率。大力推进城市进出口道路改造提升,加快公交换乘中心建设,优先发展步行、自行车、城市公交等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两环”绿道网,打造“绿岛蓝湾,美丽之环”。

专栏18  交通设施重大项目

1.铁路。建成杭绍台高铁温岭至玉环段,谋划大麦屿铁路支线、新建甬台温高铁玉环段。

2.对外高速、国省道。建设杭绍台高速公路南延(二期)玉环段,建成S226玉环龙溪至干江段,新建S203省道坎门至大麦屿公路,S203省道沙门至坎门公路。

3.内连公路。建成漩门湾大桥、228国道清港连接线、沙岙至内马公路、漩门大道等项目、新建高铁站至沙岙公路。

4.航空机场开展漩门三期水上通用机场前期。

5.绿道建设130公里大环岛绿道、环玉环湖58公里高品质绿道。

(二)构建现代高效能源网

加强电力和天然气等设施保障。推进重大电力和电网设施建设,补强电网设施短板,提高电力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水平、应急响应和网络安全风险应对能力,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强化光伏、海上风电配套电网支撑,加快建设华能清港滩涂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和华电玉环1号海上风电场,有序推进园区分散式风电,探索点对点电源直供模式。改造提升电网设备,加快提升高、中压配电网,推动老旧线路增容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完善天然气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城镇燃气管道互联互通与接入省总管,提升天然气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城镇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天然气覆盖率。加快大麦屿LNG中转储运中转站建设。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实现对大麦屿街道、玉环市经济开发区、芦浦镇、楚门镇、沙门镇等区域供热管网的覆盖。

促进能源高效集约利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完善绿色能源体系,保障能源供给。严格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体系,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实施项目能耗准入制度,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减耗,逐步推动工业清洁生产从鼓励开展强制实施转变。

(三)建设安全美丽水利网

建设更可靠的安全水网。全面推进海塘加固提升,规划实施沙门闭塞区、干江闭塞区、大麦港区闭塞区、环岛西岸闭塞区、海山环岛海塘及漩门三期海塘等海塘安澜工程。构筑高水平防洪御潮排涝支撑,完成漩门湾拓浚扩排重大水利工程,构建漩门湾防洪排涝体系,实现二、三期水系贯通。继续推进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增强上游水系的调蓄能力。到2025年,实现全市一线海塘防潮标准全部达标。完成台州南部湾区引水工程及鸡山乡引水工程,基本形成多源互济、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同网同质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积极建设智能化的涉水治理监管体系,加快推进河湖库保护、水灾害防御、水事务监管等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更有效的水资源配置网。加快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海岛引水工程、节约用水工程,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开源引调工程,重点实施台州南部湾区引水工程。推进水质提升工程,实施鸡山乡海岛供水提升工程,保障供水能力。推进节约用水工程,加快节水改造提升和城镇管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节水改造工程。

建设更优质的美丽水网。实施最严格的水域保护制度,加强水域红(蓝)线管控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实施生态引水工程,以玉环湖为依托,向玉环本岛及楚门半岛引水,改善玉环本岛及楚门半岛水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美丽河湖规划统筹、系统建设,全面深入河湖水域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疏导、沟通、调度、修复等措施,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构筑湖泊水系湿地的美丽生态廊道,建设“水上玉环”的别样风情,创建幸福河湖,加强河湖水域监管2025年,争创省级及以上美丽河湖3条(个)

统筹提升治污基础能力。全力实施能力提升和提标改造、主干管网和污水泵站建设、区块截污纳管建设等重点项目,力争污水主干管网全覆盖,彻底消除区域处理能力不匹配现象,实现成环联网、稳定输送、规范处理、清洁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污水源头管控。完成干江污水处理厂和大麦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城乡污水一体化处理,按照应纳尽纳、应治尽治原则,联接终端出水至市政污水管网,分批对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污染治理设施实施提标改造。全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加强污水源头管控,加快提升管网收集效能,深入开展城镇生活小区、工业园区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到2025年,所有(街道)级(含)以上工业园区、所有生活小区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全市基本达到其他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

专栏19  水利设施重大项目

1.海塘安澜工程。重点建设沙门闭塞区、干江闭塞区、大麦港区闭塞区、环岛西岸闭塞区、海山环岛海塘安澜工程、漩门三期海塘安澜工程。

2.水资源保障工程。主要包括开源引调工程,实施台州南部湾区引水工程;饮水水质提升工程,重点实施鸡山引水工程;节约用水工程,开展用水计量及高效节水灌溉等。

3.河湖拓浚工程。重点实施漩门湾拓浚扩排工程,完成漩门二、三期河道及湖泊拓浚、新建外排闸、改建节制闸等。

4.美丽河湖工程。主要包括楚门河系、桐丽河系、青沙河系、人民塘河系、芳清河系、芦浦河系、九眼河系、干江河系、庆澜河系建设。

十一、高水准彰显文旅繁荣风采,树立海洋人文新风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玉环传统文化底蕴,传承垦荒工匠精神,解码海洋文化基因,塑造特色文化个性,建设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设施,培育新型数字文化产业,建设文旅创新融合发展新风貌。

(一)提高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持续擦亮“最美”品牌,形成民风淳朴、家风良好、乡风文明的社会风气,讲好玉环人文故事。全面实施红色传承永续行动,推动红色文化持续繁荣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习惯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和和合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促使宗教教职人员行为、宗教场所财务管理“双规范”。深化婚丧礼俗改革。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志愿服务益条街”“文明合伙人”等载体,打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深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提升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构建集互联网、媒体、广告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立体宣传网络。提升党员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到2025年,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均不低于85%。提升企业重视生态文明程度,建设面向企业的网络学习平台,积极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方面技术培训。生动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培养广大青少年和儿童节水、节能、资源回收、绿色消费等环境保护意识。建设一批新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

(二)传承弘扬玉味文化风采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部署实施“玉环记忆”工程,整体性保护历史名镇、特色街区和历史文化村落,重点保护坎门验潮所、玉环碉楼、盐业遗址等文保单位,强化对东沙渔村首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保护建设三合潭遗址公园。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料库和数据库,推进历史建筑普查,编制完善文物“四有档案”,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传承利用新局面。

解码海洋文化基因深入宣传东海渔俗文化、半岛农耕文化,挖掘“耕海牧渔、岛居民宿、大美东海”等海洋文化内涵。依托“中国东海渔仓”“中国东海带鱼之乡”“中国东海鳗鱼之乡”等荣誉称号,突出“东海小海鲜”主题,做大做精“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玉环东海之宴”美食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终身教育平台作用,全力推进坎门海洋文化基因传承,集中创作一批体现海岛文化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积极引导文旅高端产业人才和实力企业参与文旅衍生品研发。

挖掘和弘扬垦荒精神。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发扬垦荒精神、创新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寻根溯源玉环文化基因,将传承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内在禀性贯穿到职业教育、企业文化中。大力弘扬新时代创新精神,使开拓创新、务实求精成为产业主流价值观。加大对各行业爱岗敬业和技术创新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健全激励保障制度。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水准。全面完善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馆----楼”五位设施体系延伸文化服务惠民半径,提升“城乡十五分钟文化圈”布局层次,全力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省级文化生态示范区。持续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质升级,实施农村文化礼堂精品工程,实现乡镇(街道)公共文体设施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建成“农村30 分钟文化活动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建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新馆、新城体育中心,打造城市文化展示新地标和新名片。建设与国际接轨、具有本土特色的玉环文化标志性工程,启动建设玉环现代文化中心、港北文化艺术中心、市非遗综合馆、市全民健身中心,完善艺术展览、全民阅读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市图书馆和市博物馆景区化建设,合力打造3A级旅游景区。突出涉渔休闲主题,谋划发展以坎门老城、渔港和海岛风貌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功能区,逐步形成特色海洋文化传承体验中心。开发建设省级、台州市级非遗主题小镇,争创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聚焦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推进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和各类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平台融会贯通,建强用好市传媒中心。

提供高品质有特色的文化服务。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铸城、以文惠民、以文塑韵”建设目标,探索创新城市书房、和合书吧、文化驿站、家庭图书馆等多层次文化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供应优质文化服务,推进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天宜模式”扩面提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新途径。

营造优秀的基层文化氛围。大力推动“和文化”建设融入基层治理领域,打造崇和向善、风清气朗的浓厚氛围。深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惠民”进文化礼堂等活动,放大“书香玉环”品牌,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完善文化礼堂“建、管、用、育”机制建设水平,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村文化综合服务阵地和基层群众的精神家园。深度推进城乡文体社团结对共建,打造具有玉环特色的书画村、篮球村、戏曲村。

专栏20  文化发展重大改革

1.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对照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标准,争取创成示范市。

2.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依托“精准投放+公益配送+志愿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市级文化资源服务与镇村级文化需求对接,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继续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共办公共阅读活动,力争再打造2-3个样板。结合“文化人才服务三项机制”,与玉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名家工作室、乡贤能人开展交流合作,进行文化人员培训和文化资源下沉。开展建章立制、推广外宣,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治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3.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提质增效”,聚焦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在优化内部运作机制、深化完善综合服务、主动融入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推进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基层文化阵地和各类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平台融会贯通,加快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

(四)建设滨海旅游休闲胜地

加快发展海洋海岛特色旅游。突出“海上森林公园”“渔家风情体验”“休闲度假康养”等主题定位,发展海洋特色旅游,打造“一岛一特色,一镇一民风”的新时代美丽海岛旅游目的地。推进渔旅结合,加大省级以上休闲渔业基地的创建和扶持力度,发展特色渔村、休闲渔场、精品渔庄、渔文化馆等美丽渔业,积极创建“中国美丽渔村”。围绕海山茅埏岛群,以“海错文化”体验为特色,结合旅游康养、亲子度假、研学教育、山海运动和渔乡文化等功能支撑,联合打造海山生态旅游岛。以鸡山大鹿岛群为重点,加快建设大鹿海岛公园。推动大鹿海岛公园东部列岛与干江滨海景观带联动,大鹿海岛公园西部群岛与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玉环湖绿道、芦浦百丈岩等联动,构建住和游陆岛双向互动的服务体系。

推进陆海联动的全域旅游“旅游+”为引擎推进跨界融合,开拓一批水上旅游、体育赛事、科技研学、会展旅购、中医康养等“浸润式体验”旅游新业态,建设一批以海岛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等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打造生态海岸带示范段,高标准建设海山生态旅游岛、沙门慧心湾旅游度假村、干江乡伴白马岙理想村、大龙湾综合文旅开发产业带、鸡山旅游风情小镇等旅游载体,策划开发新型农业休闲和渔家乐等观光体验项目、养生浴场和海钓基地等海岛养生度假项目、海洋探索等研学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依托高铁新区构建旅游集散中心,建成文旅数据仓等全域旅游智慧化服务平台。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立便捷畅通的通景公路网络,规划建设旅游码头,完善海上客运公交。推动市级统筹的旅游融资平台建设,加强统一谋划和运营。

深化旅游品牌营销。争创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打造一批富有玉环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品牌活动,继续做精做强玉环文旦旅游节、“闯海节暨海洋民俗体验季”和文化嘉年华等标志性大型文旅品牌活动,丰富拓展多元化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定期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利用文化遗产日、文化节庆、传统节日等,宣传展示优秀文化遗产,积极推进舞台剧《玉环映象》落地。举办乡村旅游节庆和特色主题活动,提高乡村旅游人气指数,实现旅游惠民。

专栏21  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整体打造“一心、两环、三圈、四区、五带”,推动玉环旅游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再向“全域美”转变。

一心:高铁新区智慧旅游集散中心。依托高铁新区及其旅游集散中心辐射功能,融入海湾风光、人文元素,培育商业旅游、滨水休闲、夜间消费等城市休闲旅游业态,突出科技赋能,构建全时、多元、智能的全域旅游核心集散地。

两环:环岛和环湖。依托环岛南路串联滨海风光,以玉环湖绿道连接漩门二期、三期,在打造生态海岸带基础上,辅以旅游设施和元素,构建可徒步、可骑行、可驾车、可露营、可探险的濒海全新休闲空间。

三圈:东海牧场陆海联动旅游圈、漩门湾理想岛陆海联动旅游圈、火山渔村陆海联动旅游圈。开发大小鹿岛、中鹿岛、鸡山岛、洋屿岛等为主的东部列岛和茅埏岛、大青岛、江岩岛等为主的西部岛群,打造东西两大综合性特色海岛旅游聚集区。整合大麦屿石峰山、鹭鸶礁、鲜叠、大龙湾这一东南部片区及坎门海港、后沙、南排山、东沙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火山渔村滨海休闲旅游集聚区。

四区:邮轮旅游试验区、中心城市休闲区、旅游产融创意区、滨港康养度假区。邮轮旅游试验区是指依托大麦屿港区,进一步开发邮轮旅游,打造邮轮母港。中心城市休闲区是指依托玉城街道中心城区,以旅游要素配套和夜间经济业态为主打,打造城市休闲产品。旅游产融创意区包括清港、龙溪和楚门部分区域,进行旅游与农业、文化、工业等产业的创意融合,主打旅游产融创意产品。滨港康养度假区为沙门区域,以沙门日岙卵石滩等资源,吸引慧心湾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落地,主打康养度假产品。

五带:文旦风情带、碧水休闲带、山海诗画带、阳光海岸带、海上观光带。以文旦产业、漩门风光、滨海风情、岛际旅游等为特色,整合串联旅游景点,形成五条旅游主题精品带,带动沿线做出特色、做美空间。

(五)推进文旅产业多元发展

培育新型数字文旅产业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工艺美术、影视演艺、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文旅产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级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积极开发影视制作、文创产品、商业电竞、创意设计等当下热门、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品牌,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提升工程和历史文化记忆工程,鼓励在海洋特色、玉味文化、网红经济、文艺创作、网络视听等领域开展文化精品主题创作,形成一批具有玉环地域特色、展示人文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加速创新文旅商复合模式,引入共享经济模式、创客模式、俱乐部模式、众筹模式等,打造“同善”“柚乡”“儒学”等符号、本土文创IP和文旅IP不断创新文旅内涵。

育强文化+融合发展平台。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设计服务、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文旅休闲、工艺美术、文化产品制造等文化产业,构建“一龙头三布点六区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重点文化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提升老铜匠、三木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效应。加快建设楚门北渚文旅小镇项目等文化产业园区,依托楚门湖滨路、清港文旦花开和大麦屿青年路等区块,提升发展全市文创园区(街区)。以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为中心,建设集公益服务、产业经济、商旅消费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体、文旅商交流中心和文旅产业创意商圈,打造玉环文旅产业集聚区

十二、高品质建设幸福和美家园,共享全面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统筹发展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质民生努力推进全领域、全人群共享发展,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高水平均衡,切实富民惠民安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全面建设现代教育强市

高质量普及15基础教育努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全面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配置,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完善城乡一体、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小学实施“名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初中深化组团式发展联盟。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分类办学,打造有文化底蕴、有办学特色的名校。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迁建玉环市特殊教育学校。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升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创建国家级“双高”名校,深化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办学水平,争创全省产教融合试点。推进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玉环校区建设,争取建设一所高职类大学。迁建市中等职业学校。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创建现代化职教园区,推动温台职业教育一体化教育部试点建设,提高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口产业结构相适应,职教普教融通互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持续扩大教育开放合作,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创新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提升校中书院德育品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全面育人、科学评价的长效机制。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发展以“精准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育。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形成“党委全面领导、部门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教育生态。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统筹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发展,推动民办教育优质规范。全面打造富有浙江品质、玉环特色、全省一流的现代教育新体系。强化教育资源保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生均经费水平,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专栏22  教育领域“四个重大”

重大改革:重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改革、义务教育城乡发展共同体省级试点改革、中职高职一体化发展改革(创建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国家级试点、国家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域试点等。

重大政策:重点制定打造职教新高地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重大平台: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全国学前教育惠及普惠市,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省级)。

重大项目:争取建设玉环高职类大学;新建一所高中,建设城南初级中学、城南小学。

(二)提高社会充分就业水平

多措并举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业空间和新型灵活就业增长点,完善新型灵活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拓展更多新业态和服务业就业岗位。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创造就业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转岗职工、水库移民、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加强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培训和托底帮扶,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加快提升人事档案信息化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就业能力。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强化技能型人才培育,积极打造浙东南职业教育高地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扩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覆盖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共建共享力度,增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就业”服务,打造10分钟就业服务圈。

持续有效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社会平均工资较快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适时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等重点人群增收。加大对经济薄弱乡镇的扶持力度,建立激励相容的相对贫困长效应对机制,增强低收入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高小微创业者收入。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收益权,规范员工持股制度。保障科技创新人才收益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三)推进“健康玉环”建设

全面提升现代化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服务水平,全力推进等级医院复评,推动市人民医院创成三乙等级,争取实现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大力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集群,实现重要医疗技术指标逐年快速增长。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新建、市中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投运,谋划市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建设干江镇医疗康复中心,推动民营医院建设,医疗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容提升。力争到2025年,市域、基层就诊率分别达到90%以上、75%以上,千人床位数、医护数达到台州市中上水平。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推动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拓宽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发展中医养生养老康复服务。三家市级公立医院建成“国医馆”、各乡镇卫生院建成基层“中医馆”,成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实践培训基地。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要抓手,巩固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两慢病”分级诊疗改革等成果,深入推进健共体建设实体化运作,打造最具辨识度的县域医共体(健共体)。加强公平高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建立区域医、防、康、养、护、健整合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综合体。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推进全民参与的体育强市建设。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市域体育公共设施建设,谋划建设市本级全民健身中心、4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实施玉环体育中心场馆提档升级工程。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建设街边微型便民体育公园支持开展社区健身休闲场地建设,打造生态型和郊野型运动休闲绿道。到2025年,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争取达到2.6平方米,构建15分钟全民健身圈。打造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群众普惠性体育健身活动。支持参加各类各层级体育运动赛事,增强体育竞技实力。引导中小学强化发展帆(船)板、游泳等特色体育项目,配置完善市级足球、篮球等场馆。积极举办区域性体育赛事,引入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环岛马拉松赛、环岛自行车赛、攀岩赛、铁人三项等新型赛事,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塑造滨海体育运动城的新品牌。

(四)夯实社会保障支撑体系

建立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保扩面提质工程实施实现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精准扩面及企业职工、农民工应保尽保。健全全民参保登记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待遇精准覆盖。完善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确保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健全失业保险费率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推进失业保险向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多功能转变。

深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深入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红十字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网络,健全分层分类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统筹推进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基本救助,建立完善针对特殊人群的福利制度,统筹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提升“幸福码”应用水平,完善精准识贫、长效帮扶的全流程救助机制,创新就业帮扶、小额信贷帮扶等方式,深化困难群众长效帮扶“一件事”联办,有效减缓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现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引导各类慈善、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五)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体系

完善育幼保障服务体系。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建立以基本医保为主、生育补贴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家庭生育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多元化托幼托育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探索构建以托幼一体化为主的托育服务供给模式,完善托育机构布局和标准,增强社区婴幼儿护理照料、托幼日间护理照料和居家婴幼儿护理照料等多种形式托育服务,不断提高照护人员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准。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加强面向未来青年人口战略性储备,大力吸引、集聚一大批高素质、年轻型人力资源。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厚植爱国爱党情怀,提升青年文化自信。实施青少年身心健康护航行动,加强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完善青少年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丰富青年社会参与路径,支持青年在各领域建功立业。健全青年人才引育培养和服务配套政策体系,搭建青年创业创新高质量平台。加大青年工作保障和队伍建设力度,推进青年工作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扩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着重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推动发展组团式、互助性养老。加快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盘活闲置用地、闲置用房,大力推进嵌入式养老模式,城乡社区形成步行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统筹资源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康养联合体建设。加快乡镇敬老院撤并和改造提升,布局建设玉环养老综合体、龙溪山里高老庄康养中心、玉环中医颐养院(玉环颐养康复医院)、玉环第二人民医院老住院部康养联合体(玉环绿康榴岛家园)等项目,稳妥推进长者公寓公建民营。发展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本地职业学校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探索养老机构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建设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六)促进惠及各类人群的幸福生活

服务保障妇幼弱势群体。健全妇女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推进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改扩建工程。加强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加快建立妇女、未成年人等群体维权法庭,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利。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建立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保障制度。推进孕产妇、残疾儿童筛查补贴制度,从生命源头做好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引导。

健全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普惠+特惠”残疾人基本保障制度。加大残疾人帮扶力度,推进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工作,重点推进重要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标准化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品质,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实施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鼓励残疾人在社区服务、农家乐、农村电商等领域就业创业。

完善退役军人保障服务。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就业创业扶持、荣誉褒扬激励、抚恤优待、权益维护、服务管理等规范化服务。提高困难退役军人救济水平,不断增强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常态化学习宣传退役军人先进典型,开展烈士纪念等红色教育活动。持续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形成全社会共建共创共享双拥新格局。

专栏23  市域公共服务重大改革

1.建设全国义务教育优势均衡市。积极申报全国试点,加大投资力度,做好五育并举厚植发展内涵

2.建设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积极申报全国试点,加大投资力度,做好五育并举厚植发展内涵

3. 打造基层儿童关爱保护标准化服务模式。搭建“玉苗家”儿童精准帮扶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儿童精准帮扶联合体,推进全市儿童之家建设及示范型儿童之家运营,提升儿童关爱保护服务质量。

4.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和乡镇。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继续开展创国卫相关督查和台账资料整理工作,以更好的面貌迎接复评。指导芦浦镇、鸡山乡做好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工作;指导干江镇、龙溪镇、海山乡做好国家卫生乡镇申报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

5.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三立三联十突破改革路径,深入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深入推进健共体建设实体化运作,一家人、一盘棋、一本账 

十三、高强度推进整体现代智治,筑强平安法治保障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大平安”理念,积极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加快建设领域更宽广、体制更完善、成效更明显、人民更满意的平安玉环,努力成为“两智融合”先行示范,有力支撑迈向现代化发展的安防保障。

(一)努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增强社会矛盾防范调处能力。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行“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模式。推进“两智融合”试点建设,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提高各领域的智能化治理水平。完善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运行机制,优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大力推进诉源治理,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大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健全“信访超市”和“接诉即办”机制,深化“无信访积案市”创建,强化信访“双向规范”,优化信访生态结构。深化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等多调联动,有效整合资源力量,提升社会治理质效

构建基层治理联动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形成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格局。坚持自治强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一肩挑”后的村(社区)治理机制,全面推进新时代村社组织规范运行。完善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全面推行“五议两公开”,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深化“微网格”,搭建网格党建“十分钟服务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和方式,推行“党建+社会组织”,推广政府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服务,通过“专业+团队”“孵化+育强”“普惠+个性”模式打造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新路径。

专栏24  市域治理重大改革和政策

1. 最优营商环境改革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全面对标浙江省2.0版行动方案,持续实施压时间、简手续、并环节、降成本、提升办理便捷度等改革举措,不断推进企业开办等13个核心指标便利化进程。常态化参与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巩固提升补强行动,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2.创新型产业用地 (M0)改革。参照台州市《关于新型产业用地管理试点的实施意见》,制定符合玉环实际的新型用地类型(M0)政策。引导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确定新型用地(M0)的空间布局,各详细规划确定具体布局。加快制定新型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规定,实行“先租赁后出让”或弹性年期出让,按工业用地出让有关程序办理审批手续。按照工业用地“标准地”各项要求,明确新型用地(M0)准入条件。

3.两智融合试点。依靠群众智慧,完善群众自治机制,发挥社会协同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用好人工智能,加强“智慧城市驾驶舱”建设,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实现全市各领域的智能化治理。

4.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围绕台州市全国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要求,构建治理主体、结构、对象、功能深度融合,政府、社会、市场系统治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台州市全国试点工作提供玉环样版。

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制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注重“增能”“赋权”,重点扶持发展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事业类、慈善互助类、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健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网状治理模式。

6.行政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广综合查一次、非现场执法等新模式,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制度,建立并实施部门间执法协作制度,畅通部门间信息共享,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

(二)提升防范各类风险水平

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补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强网络金融监管,深化P2P项目风险出清,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打击逃废债等工作有效遏制风险型经济案件势头。建立防范化解企业风险监测预警,有效防控健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风险回溯、打击经济犯罪联席会议等机制。健全企业风险化解机制探索建立合格担保人制度,深化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建立风险共济专项资金、政策性救助基金,试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系、危害风险分布图,完善风险识别评估机制,推进风险隐患闭环管控。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整合应急管理、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建设等部门应急信息系统,提升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台风洪涝灾害的预警能力。加快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标准渔港和避风锚地建设。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扩面提质,避灾安置场所达到规范化建设和可视化接入全覆盖。深化防汛防台巨灾保险制度,提升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能力。

防范化解生产安全风险。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厘清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大排查,建立风险数据库,深化安全生产“精密智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消防、海洋渔业、危化品、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危房安全排查,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健全渔业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完善渔业安全突发事件、台风防御等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健全与温州、温岭等地水上联合搜救机制。

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压实各级党政领导责任,健全“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推进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一体化建设。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消防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提高精确预测、精细预警、精准预防和科学处置水平。完善突发事件总体及专项应急预案。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深化多灾种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专栏25  国防动员工作主要项目

1.披山岛滚装轮渡码头(2000吨级)及其道路连接线建设项目。

2.坎门街道炮台山相关配套工程建设。

3.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哨所综合建设项目。(含营房、海防搜索雷达等)

4.民兵装备器材采购项目。涵盖小型运输车辆、特种设备、小型可移动卫星接收站、野战给养单元、爆炸物探测器、无人机、发电机等设备。

5.情报能力建设项目。(含船舶加改装设备、专用侦观设备采购)

6.国防大厦外立面改造项目。

(三)大力推进平安玉环建设

健全政治安全体系完善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安全执法。深化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快民兵建设转型,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防范和打击境外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活动,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建立健全反邪教、反境外宗教渗透、反分裂、反颠覆工作体系,坚决防止宗教极端活动事件发生。加强车站、学校等重点场所和部位的反恐安全防范部署。

全面筑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巩固省级食品安全市创建成果,通过省级食品安全市复评和跟踪评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推进全程监管体系化、监管手段现代化,全面夯实从源头到消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全环节管控网,完善溯源信息管理。抓好冷链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冷链运输贮存质量监管。完善餐饮企业“色标管理”。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全面保障市民用药用械安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消费者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科普宣传,推动食品药品安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场等,提升全民食品药品安全科学素养。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按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的要求,推进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智安小区”“智安单位”建设,打造全域覆盖、全域感知、全域防控的智慧防控格局。深入实施“智慧公安”建设,优化“网格警务”机制,全面构建现代警务新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警务治理新格局。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跨国犯罪和黄赌毒、食药环、知识产权犯罪

加强消防安全建设。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深化隐患自知、自查、自改。推进重点领域消防安全治理,建设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实现对火灾高风险场所、区域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智能分析和精准治理,提高风险智能分析和隐患动态监测预警水平。提升消防救援力量专业化水平,加强消防救援专业队伍和多元化社会消防力量建设。加强消防救援站点建设和车辆装备配置,推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按标建成微型消防站,消防水源完好率不少于98%。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推进消防体验示范场馆建设,开展消防教育培训。

专栏26  平安玉环建设重大政策

1.规范提升大平安建设机制。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健全部门协作“大联动”机制,完善市镇村三级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平安建设定期通报、重点约谈、挂牌整治等制度,完善常态化平安检查机制。

2.网络生态“瞭望哨”工围绕提升发现力、传播力、战斗力的目标,建立以宣传、网信部门为主导,市、镇、村三级联动,部门、企业、网络社会组织、网络界人士共同参与,掌握基层状态,预判网络动态,以网络内容管理和风险管控为核心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全场景工作体系。

3.全域智慧防控体系建设。“智能感知、精准防控”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新理念,统筹建设和完善社会面核心域、重点域、公共域、居住域、交通域、互联网域感知网络,构建层层封闭、高低搭配的多维感知体系。推动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打造覆盖全域、统筹利用的数据资源平台。全面提升玉环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政府部门对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的感知能力,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水平。丰富社会管理手段,为政府决策提供“在线”大数据支持,倾力打造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新样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全面深化法治玉环建设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能,进一步健全基层人大的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推动基层人大工作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基层人大在预算执行监督、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部门工作监督等方面的实践。健全协商制度和机制,完善协商内容和形式,建好用好“请你来协商”平台并向乡镇(街道)延伸。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作用,深入推进乡镇(街道)“一纲四目”建设,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青妇、科协等工作,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凝聚推动玉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建设高效法治政府。严格执行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法规,推进政府机构职能责任法定化,制定实施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实行重大决策事项目录化管理。深入推进“大综合、大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行“综合查一次”,构建全覆盖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行政执法体系。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事项法制审核,定期开展执法规范化检查和评议。全面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深化完善行政错案结果运用、行政争议重点单位挂牌、行政错案预警等机制。

深入推进清廉玉环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硬”“清”工作要求,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体系。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坚持惩治高压、权力归笼、思想自律三管齐下,紧盯不收敛不收手,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机制。统筹推进清廉机关、清廉村居等重点清廉单元建设,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律、监察、巡察、派驻“四项监督”融会贯通,建立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深化法治社会建设。加大法治宣传和普法工作力度,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法治理念和法治元素融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建设一批宪法、民法典主题法治公园。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法庭、司法所、法治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乡镇(街道)执法规范化试点,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形成“一刻钟法律服务圈”,建成覆盖全域、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市域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强化以案释法教育效果,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到2025年,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以及平等参与、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玉环社会满意度超过90分。

专栏27  清廉玉环建设重大政策

1强化政治监督贯穿始终。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可视化,围绕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四五”规划等决策部署、重大任务,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做实监督,促进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2统筹推进重点清廉单元建设。坚持以点带面、抓纲带目,以清廉机关、清廉国企、清廉民企、清廉村居、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交通、清廉文化等八大单位建设为重点,示范带动清廉玉环社建设全域推进、全面共进。

3深化运用“三不”一体推进思路。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坚决严厉打击不收敛不收手、隐形变异等“四风”问题和腐败行为。持续扩大“防”的覆盖面,把权力置于规范的制度和严密的监督之下,探索行贿行为惩戒机制,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更加凸显“治”的成效度,有效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教、以案促治,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4建立健全“四责协同”有效机制。依托“四责协同”智慧监督平台、主体责任报告评议、考核问责等有效载体,把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横向协同协作与纵向压力传导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

十四、高效率推动规划全面实施,奋力实现目标任务

加强党的核心领导,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完善用海用地、用水用电、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推动公众监督参与规划实施,推动规划目标任务有效实施。

(一)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效落地。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全面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构建市镇乡一体、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推进决策部署及微观落实全线贯通,完善争先创优机制。坚持党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党委政府分级实施,各部门相互协调,上下互动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事宜和工作落实。

(二)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成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理顺规划关系,发展规划是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须依据发展规划编制。引导乡镇街道、各部门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深化编制相应的规划、年度计划、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等。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制定与规划相匹配的用地、用海、用水、能源消耗等保障方案,优先保障本规划相关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所需的要素资源。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衔接机制,市级财政优先保障规划确定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积极申请国家和省级专项基金,争取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无息回收性投资、减免税收和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向有利于“十四五”建设的方向流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和薄弱领域予以支撑。

(四)推动多主体参与和监督

推进公众监督参与,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活动,通过强化信息公开制度、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扩大信息沟通平台等措施,激发全社会了解、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提高发展规划实施的影响力。

玉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高水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领导下,主动担当、克难攻坚、协同奋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圆满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高水平建设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而努力奋斗!





关于印发玉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x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